走出待渡亭 □ 吴炳辉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0.14
【版次】第12版(芙蓉楼)
【入库时间】20111130
【全文】
我赶到西津渡正是早晨,走进待渡亭,渡船已在一百多年前,或是更早的时候离去。在待渡亭中,侧耳倾听,已听不到江涛拍岸、桨橹击水,没有船工的吆喝、渡江人杂沓的脚步,也听不到独轮车的吱吱呀呀,只有风簌簌掠过树梢,还有不知从哪座房屋中传出古琴的音韵,很轻。
走出待渡亭,走下一级级台阶,在石板路上漫步,两边的商铺店招高挂,红灯笼里似有昨夜烛光的余烟,小楼上的木窗熠熠生辉。我寻找架着跳板的江岸,一颠一颠的走过跳板,应能登上渡船。这里曾有唐宋元明清的路面,只是这些路面一层层叠着,像宴春酒楼的千层糕;虽然希望能循着走到“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岸边,但这些路面短如线头,那绵长的斑斓色彩已织成了博物馆展柜里的锦绣。
路边有一位老人,坐在藤椅上晒太阳。在黑色羽绒服的衬托下,短短的白胡碴和白头发闪出银光。我招呼道:“早!”,他点头微笑,让我在旁边的长凳上坐下,热情地给我斟茶。他告诉我,六十年前就来这里,在江边,码头一个连着一个,靠这边的就有六号、七号、八号码头,每天从早到晚船来船往,大船小船,客船货船,还有许多木筏泊在江上。他拖小板车,老伴提篮子卖烧饼。小板车拖煤炭、棉花、布、糖……一板车能拖大几百、上千斤,那时年轻,有的是劲,不怕吃苦。省吃俭用,用九担五斗米买下这房子。他用手指向路对面临街的房屋,黛瓦粉墙,长长的格子门,刚刷过棕红色的油漆。论年纪,这里的房屋比这位老人还要年老,但此时,看上去,要比人更年轻。听老人絮絮叨叨,犹如远处的市声和江浪的声音。看着老人清瘦、健朗的面容,想当年弓腰拉着重车,连接渡口的路就在他的脚下。
告别老人,走进一条小巷,很静,几乎是悄无声息。有些人家的门虚掩着,望进去,院子里停放自行车、电动车,绳子上晾着婴儿的衣裳,墙角里放着盆栽的花花草草。
走出巷子,看到不少写生的青年学生,他们穿着色彩纷呈的衣服,散布在广场街巷间,那些灰白的背景上突然间开出了许多花朵。信步过去,看他们画画,有的画亭台,有的画砖墙壁立的房屋,有的画嶙峋的山石。这些画面上都有或清晰或隐约的路和台阶。这些路和台阶都消失在远处,想必以前都通向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