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评说吴炳才
【作者】 吴华清
【报纸名称】:
【关键词】 吴炳 众人 大冶市 想政治工作 政工干部 以学校为基地 评说 文明使者 退休教师 为人民服务
【出版日期】2000.07.0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他是年近八旬的退休教师,却用一根扁担、两个布袋,挑起义务宣 教的重担。他40余年读党报、用党报,剪报重量超过他体重的4倍;他 走村串户做宣传,足迹遍及6个市县,行程比红军长征的里程还要长。 本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有人 说他崇高;有人说他可望而不可及,也有人说他有点怪、也太傻──$$ 6月30日,在大冶市实验小 学党员活动室里,79岁老人吴炳 才面对党旗宣誓后,抑制不住激动 的心情,流下了滚滚热泪。这位大 冶中专退休教师在1986年65岁 那年,开始了义务宣传教育的漫漫 征程。一根扁担,两个布袋,他每天 奔走在学校、村镇、企业、机关之 间,一如乡村货郎。所不同的是,他 不是在推销商品,而是在播撒精神 文明之火。$$ 本报6月1日报道他的感人 事迹后,读者反响强烈。当地举办 其事迹展览一个多月,参观者至今 络绎不绝。他成了黄石大冶城乡家 喻户晓的热点人物。群众关注他, 干部关心他,专家学者也在开始研 究他。记者记下了关于这位老人不 凡举动的种种评说。$$ 一位来自民间的文明使者$$ 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 授):我看到吴炳才事迹的报道后,专 程到大冶市参观他的事迹展览,拜望 了他本人。吴老的行为和精神让人震 撼,他是一位来自民间的文明使者。 他不是专职政工干部,可是十分关注 民生,长期默默无闻地干着启迪民 智、疏导民德的事。一个民族如果不 开启民智,就难以摆脱愚昧。我国 人口素质比较低,一个重要方面是 封建愚昧的东西清除不够。吴炳才 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学校为基地, 传播现代科学思想,传播先进文 化,传播政治法律知识,收效如此 明显,让人信服、他宣讲的内容或 戒赌,或劝学,或教人邻里相亲,还 创作了大量的顺口溜,这些都是民 德中最基本的东西。在改革开放的 进程中,我们的民德民风恰恰处于 一种规范真空和调控失灵状态。在 法律调控和经济调控的手段都尚 欠缺的时候,吴老用他特有的方 式,给人们进行思想的、心理的调 适,解决了大量问题。他清贫的生 活,富有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进 步文化的结果。还有他40多年积 累的几大箱资料,许多都是十分珍 贵的。他在文化传播中创造的十多种 有效方法,也是值得好好总结的可贵 财富。可以说,吴炳才所作的贡献,不 仅在我们中国有意义,实际上具有人 类文化和进步的普遍意义。这也是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都一直非常关注 的课题。$$ 顾明先(黄石市社科联副 主席):吴炳才的事迹传出后, 也有人不理解,有的甚至说“这 老头有点怪、太傻。”他身上体现 了一种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 神。“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 是一辈子做好事。”吴老几十年如 一日,难能可贵。再就是为人民服 务的义务性。社会上不是有人把服 务理解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 人”吗?吴老偏偏只讲奉献,分文不 取。吴老还尤其讲究为人民服务的 科学性。他在宣教活动中创造了许 多成功方法,这是我们一些专职 政工干部都未曾做到的。$$ 启动精神存量$$ 乔永红(大冶市大箕铺镇 党委书记):吴老给我们镇的干 部作过报告。听过报告后,我就 想:我们讲启动经济的存量,那 么精神的存量、知识的存量、民 德的存量,是否也应该启动?我 们有许多老干部、老专家,他们 在社会上发挥余热的空间还很 有限。他们有经验,对我们的国 情、民族的优良传统比较了解, 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陈文:(黄冈市外经委离休 干部):我也是一个长期坚持读 报集报的爱好者,却没能像吴 老那样把它用之于社会。要说 比吴老剪集更多的报纸,我做 得到;但要像他那样做一个“精 神货郎”,挑着担子跋山涉水送 教上门,别说是坚持14年,哪 怕是一次我都得考虑考虑。我 非常敬佩吴老,想用一首不太 像样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春风化雨育新人,剪报宣传主 义真。四十年来勤播种,千斤重 担苦耕耘。纷纷桃李结硕果,朵 朵花枝映彩云。自愧剪裁无奉 献,暗弹热泪觅知音。$$ 柯昌炎(大 冶市教委工会主 席):吴老与我们 相处得很近很 近,而我们与他 却相差得很远很 远。有人做过统计,14年来,他 徒步行程3万多公里,遍及武 汉、黄石、鄂州、咸宁、大冶、阳 新等6个市县。这些年,吴老共 为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2450 多次,疏导后进生和失足青年 386人,回复来信380封,举办 展览2631场,制作黑板报1620 块,作专题报告3127场……他 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刘启斌(大治市国税局局 长):面对吴老,我百感顿生。吴 老把一件有益的事做得如此实 在、认真、有成效,让人敬佩。如 果我们都像他那样做事、做人, 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张武(湖北省社科院研究 员):与吴老接触后,我在思 考:他不是政工干部,为何思 想政治工作做得那么好?他不 是专职的宣传工作者,为何能 够对宣传工作倾注如此大的 热情?从吴老的身上,我们应 该再一次体味到“教育者必先 受教育”的道理。吴炳才开展 思想教育之所以有效,关键是 他自己过得硬。吴炳才没有从 组织上入党,但他一辈子追求 从思想上入党,按照党员标准 严格要求自己。他早在自觉地 实践“立个代表”的要求。奉献 还是索取,这是人生价值观的 核心。吴炳才选择了前者,因而 谱写了一曲人生奉献之歌。$$ 乔永红(大冶市大箕铺镇 党委书记):思想政治工作我们 乡镇干部每天都在做,但效果 不佳。这说明干部素质、作风存 在问题。吴老几十年来善于将理 论与实际相结合,因而取得实 效。现在有些人也讲学习,但这 种学习不过是大报告套小报告, 谁听得进去?吴老的《赌博万恶 四字歌》,从赌博动机,到赌博过 程,到赌博恶果,都说得非常实 在。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 没有对上面政策的深刻理解,是 写不出来的。还有,如果吴老每 次下乡搞宣教都小车来小车去, 吃好的喝好的,谁还买账?$$ 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 系教授):吴老的成功给我们什 么启示?第一、教育模式不能滞 后。教条式、运动式、形式化的 教育不行。吴老开展的是经常 性、针对性、具体化的教育。思 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强调人的 主体地位,根据人的情感、意 志、价值等各个方面,满足人的 个体需要。吴老根据人们的不 同需要、不同层次采取不同方 法、不同形式的宣教,根据不同 时期的热点、难点选择不同的 宣传主题,哪里有问题,就教育 到哪里,因此能解决问题。$$ 第二、理论应该有解释能 力。吴老所能看到的材料,大 家也都能看到。但他能把理论 用活,能够说服人、打动人心、 调适心理。而我们一些人把理 论教条化,解释不了现实,因 此说得越多人们越不服气。$$ 第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而自身 过硬的人格力量比什么都有 说服力。他身上三点非常突 出:一是公而忘私的敬业精 神,二是学而不倦的勤奋精 神,三是奉献济世的人文精 神。他每次出门都不忘带上一 两百元钱,以便随时救助困难学 生,而这都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来 的。他准备演讲吃了那么多苦,可 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这种奉献、 济世的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典范。教育者行为没有导向力,理 论没有解释力,是我们的思想政 治工作难见成效的根源。面对吴 老,作为—名老党员,我想说一 句:我们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 反省自己,向吴老学习,提升自己 的人格,改革教育模式。$$ 第四、教育形式和内容不 应该僵化。与现代化教育相比, 吴老的教育方式也许是落后的。 但从我们的国情讲,从其效果看, 他的方式又是先进的。他表面上挑 着担子,像个乡间货郎,而实际上 他挑的是思想,是文化,让人喜闻 乐见。教育不能没有说教,但是僵 化、教条式的说教是不起作用的。$$ 第五、思想政治工作要提 高知识含量。不仅要讲清道理, 而且要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要普 及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推广自然 科学知识,让人听之受益。吴老的 教育内容就像百科全书。他广泛运 用科学知识开启心智,给人以光明 和力量。他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融入 诸多社会服务,就更能让人听 得进、看得到、离不了。
- 1、吴炳才获“普法特别贡献奖” 作者:殷珂黄少华 年份:2007
- 2、“普法货郞”吴炳才 作者:姚军 年份:2001
- 3、晏殊评说 作者:程安庸 年份:2005
- 4、同职工谈话的几种角色 作者:曲维加,徐清祥 年份:1997
- 5、全球化应是什么样子 作者:郑苏春 年份:暂无
- 6、《读孟尝君传》教学重点之我见 作者:王培亮,张继升 年份: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