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素《西宁王忻都碑》及其他
【作者】 师纶
【报纸名称】:
【关键词】 永昌 行中书省 武威地区 翰林学士承旨 新疆维吾尔族 中华传统文化 刻石立碑 参知政事 耶律楚材 新疆东部
【出版日期】2005.07.0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危素撰《西宁王忻都碑》坐落在武威城北的 永昌镇石碑村(村名当源于此碑,原名高碑沟, 亦然)。武威县政府(今凉州区政府)于1981年 9月10日立之碑志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摩挲阅读碑文,惜乎多处因被烟火熏黑,无法辨 认通读。近年从清代武威著名学者张澍辑录的 《凉州府志备考》一书中得其全文,特予介绍。$$ 据碑文所示,碑建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 (1362年)十月,主人公忻都为畏兀氏(即今维 吾尔族)。忻都“世为北庭名族”,他的祖父哈刺 “国初,实辅翼其主,来归我(元)朝。居官冶民, 克尽乃职,兴利去害,屡献嘉谟。赠中奉大夫,岭 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范阳郡 公。”其父阿台不花“气刚力勇,临难不变”,战争 中“亲冒矢石,以建奇功”,遂授持节仪卫之官, 仍封答刺罕之号。后来亦都护东行,朝拜元朝国 君,阿台不花“挈家以从,跋履险阻,行次永昌, 相其土地沃饶,岁多丰稔,以为乐土,因定居 焉。”他逝世后,元朝廷迭次追封,为荣禄大夫、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秦国 公。有“子男三人”,忻都为其第三子(生于至元 九年,卒于至顺三年)。忻都之子斡栾,官居中书 平章政事之职。查《元史》,他当政于至正十七年 至二十二年,为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凡军 国重事无不由之。”由于世代为官有功,加上斡 栾的“忠勤”,“聪明典重,通达政务,厉中外,令 闻孔昭”,世代如此,“诚非一日之积”,元顺帝才 追封忻都为西宁王,其夫人卜颜真追封为西宁 王夫人。并命词臣危素撰文,刻石立碑。$$ 无独有偶,另一位畏兀氏高昌王(治吐鲁 番,拥有新疆东部直至酒泉一带地方),也是”举 全国以归我(元)太祖皇帝”,且子孙世代为官, 随军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并世代与元朝皇族联 姻。较之忻都更早更显赫,地位更高。他们父子 兄弟相继到元文宗时已传四代七世,皆为高昌 王。四世纽林的斤定居于永昌,为永昌王,筑有 王宫,逝世后葬于永昌,元朝廷因之降凉州府为 州,设永昌路,此可见元朝廷对永昌王之重视。 其子帖睦尔补花,尚端孙女为妻,”天历元年 (1328年)十月,拜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 国重事,知枢密院事。明年正月,以旧官勋拜中 书左丞相(正一品)。”至顺二年(1331年),元文 宗命词臣虞集为撰《高昌王世勋碑》。此碑当树 于永昌纽林的斤墓前,今存武威市博物馆。《凉 州府志备考》收有此碑全文。$$ 从上述两碑中反映出诸多史实。首先,元朝 虽为时不过百年,却对我国疆域的底定、民族的 融合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新疆维吾尔族 的归属于元的中央,有此两碑的记述,也是确凿 无疑的史实。这不能不归功于元朝廷的广揽人 才、宽待有功者的做法。对维吾尔族是如此,对 其他各民族也是一样。如以契丹族人耶律楚材 为中书令;以旺古族人汪世显为便宜总帅,追封 陇右王;以汉族人张柔为蔡国公;即使对宋之降 臣,也多予任用,且得善终。连赵匡胤的后裔赵 孟都受到器重,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这是值得称赞的。$$ 其次,两个畏吾氏亦都护或大臣归元朝后, 都迁居于永昌,说明武威地区乃至整个河西地 区当时条件之优越。否则,以他们的功勋和元朝 相待之厚,全国任何地区均可由其选择。他们一 致选择此地,决非偶然。$$ 再次,当时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如 忻都经常教训他的儿子们说:“若曹年少,不知 稼穑之艰难,宜务农治生。当力行善事,毋染恶 习。思父母生成养育之恩。与人交,毋挟贵势,毋 侮卑贱,择胜己者而友之。出而仕也,必廉慎自 持,尽忠于君,爱民如子。不陷刑辟,名垂后世。” 以此谆谆教子,可见当时社会、当时各民族,均 已对此成为共识。这说明民族的融合已经上升 到思想文化统一的高度。$$ 最后,附带介绍一下碑文的作者。危素字太 朴,车元宫至礼部尚书,参中书省事,修宋、辽、金 三史。明师入大都,危素在报恩寺内欲投井自尽, 僧人劝止说:“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 遂以不死。入明为翰林侍讲学士。后以“亡国之 臣,不宜列侍从”,遂谪居和州,去守余阙(为元守 城壮烈身殉者)墓,实际是羞辱他,他不久即忧郁 而死。他的下场,反衬明太祖朱元璋不及元朝廷 之宽厚。虞集,字伯生,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官至翰林直学士、国子祭酒,追封仁寿郡公。危 素、虞集,都是他们时代的一流学者。$$ 注:永昌,《元史·地理志》记:“甘肃等处行 中书省,为路七、州二、属州五。永昌路:唐凉州, 宋初为西凉府,景德中陷入西夏。元初仍为西凉 府,至元十五年(1287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 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隶焉。”据此可知,永 昌,即今之武威地区。又永昌王宫,当在武威城 北三十余里的永昌镇。当地人俗称堡子,王宫已 不存。
- 1、《慕完墓志》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 作者:杜彤华 年份:1984
- 2、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应是一个整体工程 作者:耿波 年份:2008
- 3、“百年舒同大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作者:余晟华,黄初晨 年份:暂无
- 4、相轻与相敬 作者:洪家宁 年份:1998
- 5、论北泉板凳龙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体现 作者:赵倩 年份:2013
- 6、试论马九皋及其创作 作者:试骏 年份: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