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不可随便-张文培危和明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1.09
【版次】第A1(要闻)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延安锄奸》电视剧在电视台已热播了一段时日。这部作品演绎了我党在抗战时期,延安——中央苏区安保处为了保卫中央首脑和首脑机关,与国民党、日伪军进行敌特斗争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作品基本尊重了史实,也进行了大量的虚构,剧情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引人入胜,不失为一部优秀而又不可多得的影视文化精品。但这部电视剧在细节方面的失实也留下了令人遗憾的瑕疵。 作品虚构是艺术的需要,是为了更真实更形象的艺术再现,但也不能太离谱,否则,会贻笑大方。诸如:古战场惊现飞机坦克;古装戏里武生西装革履,青衣天脚走台步;汉时明月秦时关,却还有摩天高楼、高速公路。时代不同了,生产力就有不同,生产关系迥异,社会背景也极不相同。如果作品虚构得极不相称,令人费解,也很难让人接受。在《延安锄奸》第二十四集的戏里,一开始就两次出现了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书法作品的画面。剧情故事是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事,而张海先生却出生在1941年9月。那时的张海先生断不可能写出这样一幅书法作品。剧情中的书法作品不管谁人所写,没有张先生的落款也罢,但出现在剧情里的作品却偏偏就有先生的落款。这不能不说是该剧中一大美中不足。 更为不妥的是,张海先生的书法作品竟赫然挂在大地主、大汉奸杨长盛的居室里,有落款,这就有辱张先生的人格和气节了。也许张先生没有注意到,否则,作为现任的中国书协主席,向大地主、大汉奸奉上自己的墨宝,他不知会作何感想。书法作为中国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随处可见,因剧情需要,出现在影视作品的画面里,也是常事。但落款要注意,时间、人物、事件、地点要大致与历史相符,小处断不可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