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化服务破解企业融资难
【副篇名】——访省政府金融办主任王英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7.24
【版次】第A02版 要闻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
“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化水平,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我省金融系统确保经济企稳回升、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省政府金融办主任王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陈观点。
尽管上半年各项金融指标完成得比较理想,但从金融运行数据观察,贷款余额增速减慢、中长期贷款余额偏低、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余额增速降幅较大,显示我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严峻。王英说,形势考验着我省金融战线干部职工的胆量和智慧,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主动施策、多策并举。
为此,省政府金融办打出三套组合拳:首先,努力增加金融服务供给。通过采取新建和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争取新增贷款规模,推广新产品、新工具应用,改进服务方式、降低企业成本等综合性措施,千方百计扩大金融资源的市场投放。
其次,努力丰富金融风险分散及预防措施。经过多年努力,辽宁信用水平明显提高,金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无疑为各级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增加信贷和资金投放,增强了信心。下一步,省政府金融办将会同各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突破融资瓶颈问题,深入做好金融风险分散及预防等各项工作。主要是制订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完善再担保机制,建立财政资金风险补偿机制,探索金融产品的组合应用,充分调动银行和各类投资机构敢贷款、多贷款、快贷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拓宽融资渠道,广引源头活水。实践证明,拓宽融资渠道,增加非信贷融资规模,是有效满足市场供应的重要途径。我省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省各级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要拜企业为师,虚心向企业学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探索拓宽融资渠道的各种有效方法。认真总结本钢集团、东北制药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等企业融资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鼓励更多企业加入融资创新的行列。在为大中型企业搞好服务的同时,下更大气力为小微企业、个体业户、“三农”提供金融支持和保障,让他们充分享受普惠金融的利好。全省金融服务业也要继续改进管理,简化手续,降低门槛,不断畅通融资渠道,使已有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按照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融资功能。
本报记者/孙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