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追忆王英

追忆王英

作者: 出版日期:2013.12.2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黄冈日报

【出版日期】2013.12.21

【版次】第02版:社会生活

【入库时间】20140120

【全文】

汪德富

12月2日早晨,孤苦一生的王英老师走了,终年86岁。而有关他的一些往事,让人记怀。

王英,近在浠水,远至湖北乃至全国,“文化圈”内外都有知名度,他是我县五十年代迸出的“四大农民作家”之一。

王英是一部书,深读浅读“开卷有益”。王英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有鲜明的标识性。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他头上光环道道,这些光环,给他带来温暖,但也有尴尬。多少年来,人们习惯称他“王诗人”!活跃文坛60年,而个中甘苦,只有自心明白。王英勤勉不倦,衰年仍笔耕不辍!先后在全国及省市级5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1150多篇(首),晚年又先后出版《山湖风月》、《杜宇啼痕》、《一蓑烟雨》等诗歌散文集,免费举办“王英诗歌讲习班”十多年,自办诗报,为地方培养了大批诗歌新秀,影响深远……

其实,王英本姓杜,其父是国民党军官,解放前他就被王姓人家收养。

王英曾读过十多年私塾,旧学功底深厚。解放后他搞过乡剧团,会唱民歌小调,教过民办小学,因写作而放弃了教师职务。他当过汪岗文化站长,后为了保持“农民身份”,又毅然辞去公职,回到农民的“土座”上。在参加省创作学习班时,贤妻爱子被惊雷炸死!这飞来的横祸也改变了他的一切……

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跃进浪潮中,他被树为先进典型。这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求进步机遇!“泥巴腿子”登上武汉“大学讲台”,成为华中师范学院的客座教授,几堂课让他讲了一辈子!可因“吃谷吃米”的政策,让他一辈子没吃“财政饭”。

纵观王英诗歌创作道路,学旧体诗打基础——写民歌小调上路——写新诗出名——写旧体诗返璞归真。因受时代局限,王英早中期的绝大部分诗作几乎都是应景之作,遵命文字。晚年时代宽松,创作自由,他改以写旧体诗为主,并突出“生老病死苦”、“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人性主题。旧体诗又是以写“绝句”为主,其中不少五绝七绝堪称传世之作!尤其晚年诗作似乎留下许多生命密码,有待人们去慢慢解读。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