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送豆豆
【副篇名】王英辉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3.03
【版次】B5副刊·连载
【入库时间】20140410
【全文】
元宵节的热闹劲还在乡野间没有散去之时,爆米花的师傅便开始推着那乌黑笨重的手摇机子走街串巷,忙碌着招揽起舌尖上的生意来。此起彼伏的“嘭、嘭”巨响,犹如一阵阵惊天动地的春雷,催醒人们依然沉浸于年节的慵懒美梦:二月二快到了,送豆豆,吃豆豆了……
出了阁的闺女是娘家人心尖上的牵挂,婚后第一年的农历二月二,是新媳妇掐着指头盼了一正月的节日,她知道,今儿个,就是大风大雨也会有一大帮亲人来送豆豆。春寒料峭中,女儿对家园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一股脑涌上心头,二月二,成为她温暖的等候和坚守。
正月二十刚过,母亲就操心着屋里屋外搜罗各种豆子了,她认为数不清的豆豆就象征着女儿享不完的财富,总嫌自家的品种不齐全,样式不够多,催促着老伴一会儿上集市购买,一会儿去邻家兑换,恨不能把全天下的各色豆豆凑齐了全部送到女儿家去。玉米花是必备的头一样,总会提前爆好,密封藏好。接下来,要请关系亲密的妯娌帮忙炒豆豆,做棋子豆,捏面花花了。
又深又阔的黑老锅里,是琳琅满目的豆类聚会。黄豆、豌豆、蚕豆轮番亮相,还有配料考究的棋子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在文火细煨、勤搅慢铲之下,依次滚烫出锅,脆生生、黄灿灿、香喷喷,远远闻见便令人垂涎,一缕缕扑鼻的香味飘出了厨房,飘过了村口,飘荡在乍暖还寒的微风中。
在我的记忆中,祖母双手捏出来的面花花是二月二里最受追捧的艺术品。一团发面、一根擀杖、一把剪刀,揉、擀、搓、捏……十指翻飞间,一朵盛开的梅花,一只叼着葡萄的松鼠,一个抱着鲤鱼的胖娃娃,一顿饭的工夫,案板上便摆满了活灵活现的面花花,惹得后辈媳妇啧啧称赞。清油锅里打几个滚,轻轻捞出,慢慢晾干,就是一道看着漂亮,吃着可口的美食了。
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娘家一行人就会浩浩荡荡、大张旗鼓地演绎一场送豆豆的传统仪式,这也是理直气壮去姑爷家最大的由头,因为娘家可是给婆家送豆豆,送财富的,能不好吃好喝伺候着?老妈、姨妈、姑妈与婶子、妗子、嫂子等一大帮女眷手提篮子,肩背袋子,抬着筐子,把饱含温情、满含祝福的豆豆、花花送到永远也长不大的姑娘手中,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娘家到婆家的漫漫长路上……而此刻,在男方家,女儿不知道在村口张望了多少回,灶台上的臊子面汤锅不知道加热了多少次!
吃过饭,险些挤破门框的乡亲们便开始呐喊着讨豆豆、要花花了,大人小孩站满了院子,这是最让娘家人欢心的场面,卖面的不怕你吃八碗,专门送豆豆来了,还怕你来要。而来的人越多,娘家人越开心,也越放心,这恰恰说明了过门不久的姑娘在这家里头是招人疼、得人爱、有人缘的。孩子们满村子找娶了新媳妇的人家,相互打问着谁家送豆豆了,每每是乘兴而去,高兴而归,衣兜里一连几天都是鼓鼓囊囊的。摸来一粒棋子豆,潇洒地抛向天空中,仰起脸儿,伸出舌头,漂漂亮亮地接住,“嘎巴”一声,招来一个个女孩羡慕的眼神。你掬给我一把,我送给你一捧,你吃我几粒豆子,我尝你几颗米花,大家彼此交换着、品味着、评说着,其乐融融,其情浓浓,就连老师也会在课堂里被冷不丁响起的“嘎嘣”声所感染,善意的一句责问,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一转身,讲桌的一角,悄悄堆起了一座小小的“豆豆山”……
如今,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二月二送豆豆的习俗,但往往是去炒货店买一大堆现成的东西,将送豆豆当作一项节日任务来完成。那一袋袋包装华丽的吃食,或许真的上档次,只是那样的豆豆,远没了自家亲切的油烟味,少了故园温和的柴火味,更缺乏一股久违了的乡村泥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