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在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同时,王益区多管齐下,

在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同时,王益区多管齐下,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9.0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陕西日报

【出版日期】2009.09.08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编者按:很多人都有创业的梦想,但是想要创业成功却并不容易,单有一份创业激情远远不够。创业的成功取决于是不是有一个鼓励创业的政策环境,在创业之初能否得到有针对性地服务,资金、管理、市场风险等创业瓶颈如何突破等等。近年来,王益区通过“求职送培训、创业送服务、就业送岗位”等措施,为城乡居民实现再就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掀起了“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企业创新业、集中力量创产业”的全民创业热潮。 严峻的考验 铜川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辖区内拥有着丰富的煤炭和石灰石资源,王益区位于铜川中心区,曾经是铜川的工业重镇,拥有着大大小小工业企业近百家,这里出产的优质煤炭、水泥,曾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然而,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铜川的煤炭在经过50多年的开采后,辖区内矿产资源日益枯竭,靠煤炭资源吃饭的桃园煤矿、史家河煤矿等煤炭企业,不得不在资源枯竭中破产,几千名煤矿工人涌向社会,寻找就业出路…… 水泥建材业是王益区的主导产业,曾有陶瓷、纺织、水泥、铝箔等建材企业几十家,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家对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这些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博弈中,落后的生产工艺、高污染、效益低下、甚至是亏本经营,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在惨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大批企业纷纷倒闭、转产,又是几千名产业工人走出了工厂,期盼着再就业…… 下岗失业的产业工人凭着精湛的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纷纷加入到南下打工的大军中。屋漏偏逢连阴雨,2008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订单突减而纷纷大批裁员,众多无法找到工作的工人纷纷返乡,又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加了沉重的筹码。怎么办?怎么办?全区万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数千名下岗工人将期盼再就业的眼神投向了政府,严峻的就业形势考验着王益区委、区政府…… 困难和挑战的选择题 困难和挑战的选择题摆在了王益区委、区政府面前,是消极悲观、被动应付,还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王益区坚定的选择了后者。 抓就业就是抓发展、抓就业就是保民生、抓就业就是保稳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议题一次又一次在王益区委常委会议室里研究和讨论,区上30多名县级领导纷纷深入各自包抓的企业,详细了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然后提交常委扩大会议上再次研究讨论,积极为企业想办法、找出路,确保企业不减产、不裁员。以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着力点,王益区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实行税费减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人人技能培训和发放小额贴息贷款,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同时,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落实优惠政策,激活生产要素,着力在全区掀起一个“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企业创新业、集中力量创产业”的全民创业热潮。为此,区上领导和各包抓部门再次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推进全民创业工程的顺利实施。 黄堡镇孟家塬村是“孟姜红”鲜桃的故乡,由于出产的鲜桃味甜、果大、价廉,远销省内外。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并迅速提高村民收入,在区委、区政府的引导下,村民自发成立了孟家塬村“孟农”果业合作社,将村子周边300多亩农田全部栽植桃树,在资金匮乏、土地租赁合同只能停留在纸上的时候,区委书记齐金瑞立即与市、区农业、劳动就业、金融部门联系,通过银行贷款解决了困扰他们的资金问题,现在的孟家塬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金融危机的蔓延,也影响了王益区的产业发展,区长王春梅带领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华信服装厂是一家民营企业,作为以出口为主的全区纺织服装的龙头企业,在经济寒冬中订单急剧减少,员工们时刻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此时区长王春梅走进了车间,成立企业“智囊团”,积极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指导企业调整经营思路,将困境中的华信服装迅速从“寒冷的冬天”解冻出来。当200万元贴息贷款和128万元的创业项目资金揣到张爱华总经理口袋时,她激动不已,“党是我们企业寒冬时的保暖服啊……”,如今,企业的发展信心倍增,不但安排了500多名下岗姐妹,“轩州”牌西服还依靠着过硬的质量,得到了国内市场的青睐,国内份额已占到60%,产值近2000万元,并拥有了自营服装的进出口权。 这些鲜活的事例,诠释着王益区为民谋利益的实际行动,正是这些举措的实施,使王益区上半年经济发展在金融危机这场寒流中,不但没有下滑,反而逆势上扬。 破解就业难题 在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同时,王益区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实现创业就业,激活县域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正如王益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杨宏伟所说,除了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外,最重要的就是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王益区是铜川的三产和工业的聚集地,也是失业人员创业的理想之地。为此,区上降低了创业门槛,设立了失业工人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成了黄堡供销社创业市场和王益区再就业小吃一条街,为有意愿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并为576户下岗职工办理工商登记,且全部免除了工商管理费。 为了把优质服务真正的运用到每位下岗失业人员身上,王益区建成了区劳动力市场,在每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在18个社区建立了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站,形成了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其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在各乡镇、街道办设立失业人员观测点和动态管理基础台账,实行“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农民工情况调查”周报制度,根据失业者的特长和意愿,设置培训项目,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再创业。在搜集创造空岗、搭建就业平台的同时,该区采取领导包抓、提供“三位一体”跟踪服务等方式,力使签约招商引资项目和国家投资项目尽快开工。今年,王益区开工建设和续建项目60多个,仅建设工地就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使3563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组织起来就业”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成功之举。王益区每年都要举办以“进城求职、帮您解难”为主题的“春风行动”专项招聘、民营企业招聘周和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仅去年就提供就业岗位9000个,发布劳务输出用工信息300余条,输出各类人员8002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4496人次,输出农民工2870人次,创劳务经济收入5761万元。 为帮助年龄偏大、再就业困难的“4050”人员,王益区进一步在环卫保洁、治安巡逻、机关后勤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腾岗安置,政府开发、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广泛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安置“4050”人员及就业困难人员1700余人,受理“4050”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360人,发放补贴金额150万元,使139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全区“零就业”家庭为零。全区呈现出人人勇创致富路,个个争当就业明星的喜人局面。 好政策激活创业“软件” 针对打工的人数多,自主创业的人数少;小打小闹的人数多,迈大步创大业的人数少;等待观望的人数多,投身创业的人数少的“三多三少”不良现象,王益区把全民创业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团结稳定的内生动力,积极搭建人人技能培训和发放政府贴息贷款两座“金桥”,深入开展“求职送培训、创业送服务、就业送岗位”的三送活动,着力掀起一个全民创业热潮。 8月26日,在王益区第二批小额信贷发放仪式结束后,手里拿着20万元信用贷款折子的黄堡镇五星村村民杨全民高兴地半天说不出话来,“砖场有指望了!有了这20万,我们就有了让企业复苏的周转资金,也能扩大我们的生产规模,让更多的农民工到我们这里来务工。” 今年已经43岁的杨全民多年来一直在深圳打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他所在的企业破产了,只好回到了家乡—黄堡镇五星村,和几个一同回来的乡党合伙办起了砖场,由于规模不大、缺乏周转资金,企业经营效益一直很低迷,这让杨全民一度对企业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也就在这个时候,王益区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农民工创业的消息传来,他便和几个伙计申请了20万小额贴息担保贷款,又激起了他办下去的决心……现在,他发展企业的信心更足了。 像杨全民一样,在政府的扶持下,王益区广大下岗失业人员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许多人通过贷款当上了小老板,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有的还成了当地再就业的领头羊。目前,该区累计为136户个体工商户和93家小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46万元,帮助声威、天博、鑫源等民营企业,争取到企业流动资金贷款84万元、银行贷款1400万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该区还采取专家授技术的方式,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技术套餐”。 张晓芬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王益乡人,当她听说政府埋单搞免费培训的消息,当即报名参加了在王益乡塬畔村举办的中式烹调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张晓芬就和家人筹资10多万元,以自己的拿手菜“农家鹿肉”在塬畔村开办了桃花源农家乐,安排了村里10多名回乡农村姐妹。依托这次培训,塬畔村的农家乐由去年的9家发展到现在的40多家,产值达到200多万元,仅农家乐就吸纳200多人就业。目前,全区已举办计算机、烹调、美容美发、果树修剪等创业培训班15期,累计培训1784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9203人。 技能培训使越来越多的下岗人圆了自己的创业梦,同时创业服务又为创业者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袁全国,一个煤矿下岗工人,在参加了SYB创业培训后,在自家的院子里做起了烤鸡蛋,产品质量好、口味佳,许多顾客慕名而来。区上就帮他注册了“全福庄”商标,并参加了杨凌农高会,“全福庄”烤鸡蛋一举摘得后稷金奖。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区上又为他协调生产厂房,解决了扩大规模的几十万元资金缺口。如今,绿色无污染的“全福庄”烤鸡蛋不但打开了本地市场,还受到合肥、南京、上海一些商家的青睐。 正是这些强有力的举措,让王益区的创业者如“久旱逢甘露”一般,充分享受着党和政府的馈赠,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 记者感言: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作为政府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王益区给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领导走企入村,解难题,办实事,为群众甘当服务员,充分运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为民谋福祉。在全民创业工作存在“三多三少”的不良现象时,他们果断为创业布局,实施一企一策,逐个破解创业难题,唱响了一台全民创业大戏。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