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闽台第一木匠师”王益顺首创闽南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7.13
【版次】第23版(环湾周刊地理)
【入库时间】20121010
【全文】
东岳庙戏台上的“蜘蛛网”藻井如万花筒般绚丽。
东岳庙戏台悬空而立,古朴大气。
戏台檐角下的花垂上有金刚雕刻,人物炯炯有神。
清末“闽台第一木匠师”王益顺首创闽南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泉港区峰尾东岳庙现存有他建造的精美八角藻井戏台;王益顺在台湾主持兴建多处重要建筑,为沟通闽台作出贡献——
冥思悟技首开先河
构思奇巧绝技无双
泉港区峰尾镇有个诚峰村,这里北障沙格,南近黄峰,与兴化吉口、湄洲诸岛互为犄角,自古就是一道海防要塞。从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开始,村内就屹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东岳庙。近日,省文物局的几位专家专程赶到东岳庙参观和调查,随后泉港区为峰尾东岳庙申报了第八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东岳庙内究竟深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珍品,拥有着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价值,能引得省城专家千里迢迢地赶来调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发现东岳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庙内现存的一座独特闽南戏台,台顶有鬼斧神工般的八角藻井,竟出自清末“闽台第一木匠师”王益顺之手。这个八角藻井是王益顺首创闽南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时,留下的历史证物,也是100多年来,闽台木匠、木雕师们争相揣摩学习的业内祖师的“神迹”。
冥思悟技首开先河
藻井,是我国古代殿堂室内顶棚装饰的一种独特做法,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
三国魏时玄学家何晏在描写宫殿建筑的《景福殿赋》中写道,“茄密倒植,吐被芙蕖,缭以藻井,编以缢疏”,说的正是栋、梁和椽如何架接才能形成藻井。自古以来,藻井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木造建筑最繁什的技艺之一,只有顶级匠师才敢揽接这种活。因为整个藻井要求,不用一根铁钉就能搭建而出,而且要有相当的深度感和艺术感。
实际上,在中国很长的一段历史中,讲究大气、雄浑的藻井北派技艺,一直充当着藻井建造的权威“代言人”。而藻井南派技艺,讲究娇小、精巧,相对处于弱势,甚至造型也一直是在模仿北派。不过,这一局面在王益顺出现后得到改变,南派蜘蛛结网技艺自他开始逐渐兴起,并渐成藻井建造的新风尚。
王益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出生于“木匠之乡”——惠安县崇武镇溪底村,为溪底王氏第15世。那时,惠安先后出现过不少专业匠村,如“五峰石雕,溪底木匠,官住泥瓦”等,技艺传承的焰势很猛。王益顺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大木”技艺,16岁时就掌握了全套基本功。
光绪四年(1878年),惠安青山宫重建,其规制斜险、结构复杂,庙方广征名匠承建,无人敢应。这时,年仅17岁的王益顺拨众而出,一口应承下了这一工程。据说,他只用了一天即完成青山宫测绘工作,而后高质量完成了重修工程,自此名声渐起。
但王益顺真正声名大噪还是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承建泉港峰尾东岳庙戏台一事上。当时,王益顺铆足了劲要在藻井技艺上有所突破。据东岳庙文物保护组介绍,为建好东岳庙戏台,王益顺经常独自一人寻访各地藻井名作,坐在地上仰望如万花筒般的藻井,任凭各式各样的井形纹案冲击眼球、刺激脑细胞。那时全国各地已有方井套叠藻井、盘茎莲花藻井、飞天莲花藻井、双龙莲花藻井、大莲花藻井以及螺旋藻井等多种方井结构和中心纹样,要想与众不同且结构合理,谈何容易。正在这时,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内心瞬间被点亮:“有了!”
他要为东岳戏台建造一座全新结构的藻井——闽南“蜘蛛结网”藻井!
构思奇巧绝技无双
峰尾东岳庙藏身于深巷之中,如果不是在当地人刘爱蓉和陈秀贤的带领下,我们还真难发现这座古庙。一进东岳庙,100多年前王益顺建造的那座造型别致、美不胜收的戏台,赫然就在眼前,这也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个杰作。
戏台悬空而立,距地约为1.5米,呈正方体形状。峰尾村的刘宗湖和刘荣福两位老先生告诉我们,戏台的纵深皆为4.65米,戏台之后有屏廊,屏廊之后还有后台。戏台的位置恰好在庙内左右山门的中间,坐南面北,与大殿之间隔有天井,为观众留下空间。
只见台上的木屏风精致异常,拥有大量镂空透雕。中心之处是一圆形建构,圆内点缀着花蕊朵朵,四周镂刻有花鸟、蝙蝠和古典戏曲、文学人物,图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台后的木阁楼上,有左右两扇八角形小窗,分别刻着唐代宋之问、王维、张巡和李崎的五言诗,那墨宝苍劲有力,神韵飞扬。戏台左右小拱门上镶有碧绿色芭蕉叶形,并镌“出忠”、“入孝”于浮雕楣冠,正中上方则悬有“钧天岳”三个大字的横匾。
当然,我们最关注的还是戏台顶上的八角藻井。这个藻井全然不用楹桷,而以千百块大小形状不一的木料,制成斗拱,相嵌入榫互叠而成。藻井外为四方形,内为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缩收成斗笠状,喻称“蜘蛛结网”。举头仰视井构,你不禁要感叹前人工艺之精湛细腻。井构斗拱呈红色,但每个榫点又被漆上不同的色彩,相邻之间绝不雷同。从底下望去,斗拱托举着五彩色球,彩球之上则又有斗拱,夹杂穿绕,每条线上又有各不相同的景致。令人眼花缭乱,如入迷宫。在穹项正中彩绘着一个黄黑相间的八卦,八卦之外画有8只类似蛛脚的图案。8个“蛛脚”又收紧了层叠传递上来的共16支斗拱,仿佛在收紧一个红色大网一般。藻井外周雕饰倒垂悬木兑,与层叠的如意斗拱承托,相得益彰。跳斗梁枋,疏密得体。伸在戏台外侧的垂花用圆雕、高浮雕及透雕的技法,多层次地收缩雕刻曲卷的花瓣,垂花顶部还有四大金刚的造型,惟妙惟肖。整个藻井构思之奇巧,令人叹为观止。
天地间的苍莽,那是一种浩渺之美,可以激荡心灵,可以滋生梦想。看着戏台上这个“蜘蛛结网”,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一片苍莽和辽阔。王益顺让人们透过他构建的那张满满堂堂、深邃抽象的点线交织的“网”,感受到了一种艺无止境的内在美。而那时的他,应该就像一个在气象万千的山水面前,完全打开自己,放开情怀的艺术圣徒,形体、心智和语言,处于一种自由舒展的状态……
温谦雅善大义凛然
让我们把镜头再次回放到100多年以前吧。
凭借建造东岳庙戏台而雏鹰初啼的王益顺,继续着他的撒“网”之旅。他先是应聘到厦门户部埕黄氏宗祠建“蜘蛛结网”亭一座。这座亭子建成后,他驰誉鹭岛了。1904年,王益顺到金门后浦兴建金城王氏宗祠及陈氏宗祠,7年后完工才回乡。
1919年,王益顺接受台湾巨商辜显荣(辜振甫之父)聘请,率侄儿王树发等10多人(有石雕、泥水、细木、彩绘等匠师)进入台湾,在宝岛大显身手。由于王益顺为人温谦雅善,从不亏待工匠,所以他们在台湾合作长达十几年之久,也掀开上世纪20年代台湾庙宇竞筑运动的序幕。
在建造艋舯龙山寺时,由于王益顺将斗拱、藻井与天花板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多种新型建筑技巧,无论是木结构技巧或形制,藻井、平闱及网目的做法,都是首开先河,刷新了台湾寺庙的传统风格。因此艋舯龙山寺成为王益顺在台湾的代表作,并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之宝”,引起了全世界建筑学界的重视。
在兴建龙山寺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台湾仍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日本当事者召见王益顺,见他平民打扮,其貌不扬,颇为轻视他。等到王益顺上交设计图时,日本人一见图样绘制精细,构筑雄伟,便心怀狐疑,问:“谁画的?”王益顺不屑地白了日本人一眼:“还能谁画?自己画的!”说罢,当场撕毁图纸,执笔重画。看到王益顺竟能仅凭记忆力,现场就绘出复杂的设计图纸,日本当事者惊叹不已,再也不敢小瞧这位中国人了。
珍品长存沟通闽台
1928年,厦门南普陀建八卦亭,王益顺邀一泥水匠师同往。工程基本完成时,他因病返乡,余下藻井的部分安装任务,由其高徒王水良续建。1929年,王益顺在故里病逝。南普陀八卦亭完工后,在每根石柱上均镌刻了“工程师王益顺”字样,以示缅怀。
王益顺一生勤奋,精心钻研。他的建筑技艺,全面地继承了我国的传统营造法式,吸收了泉州、厦门等闽南建筑的精华,又有很多创新,而且还注意学习接受西方知识,大胆汲取和引进了洋楼建筑的海外装饰元素,由此形成被学术界称为“溪底派”的独特建筑艺术流派。台湾现存有王益顺的手稿《大图册》和《台北孔子庙设计图》,都是极珍贵的史料。
据李乾朗编撰的《台湾建筑阅览》介绍,王益顺在台湾各地建造了几座大庙,每座皆运用了一些特殊技巧,展现出他擅长的几种技术。例如台北孔庙的大成殿使用斜拱;新竹城隍庙采用减柱法;鹿港天后宫前殿的藻井增加吊筒装饰;南鲲鯓代天府采用圆形藻井,做工精致,形式华丽。
惠安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张国琳先生称,王益顺在台湾主建了台北艋舯龙山寺、南鲲鯓代天府、新竹城隍庙等5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对台湾的寺庙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王益顺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量采用来自泉州的建材,因而这些台湾建筑实际上流淌着祖国大陆的血液。这5座建筑,是海峡两岸建筑文化同源、闽台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有力证据。
如今,王益顺首创的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在泉州已经随处可见了,“溪底派”建筑在很长时间里,也一直是闽南古建的潮流之选。当年那位坐在“井”下,构思一张巨“网”的人,留给这世间一种连文学、戏剧都无法传达的永恒之感,同时,他也“网”住了一段非凡的历史。
值得记忆的“网”
大部分到东岳庙的游人神情悠闲而充满好奇,古牌匾、青古龙柱、八角藻井,这些充满灵气的文物,都能让人们在猎奇、赞叹声中,满意地消磨掉一个下午。很少人会注意到或者了解到,原来这里曾是一位建筑大师艺魂崛起的地方。
古人说绘画是“寂寞之道”,面对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孤独地与苍茫大地对话,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信、艺术上的坚定、取向上的专一。显然,现代人没法再像古人那么诗意了,不过关于自信、坚定和取向,却从未改变过。喜欢王益顺挑战藻井结构的决定,那时他所挑战的不只是自我,还有世俗。
现在,面对着市场经济的诱惑,艺术的底线往往脆弱不堪。那些还在苦恼、犹豫的人们,有时候不妨想想这个活在“网”里的人,也许这样,纠结也就不算是纠结了。(吴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