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危和机的重重表现

危和机的重重表现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1.2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铁道建筑报

【出版日期】2009.01.22

【版次】第A3版 (综合新闻)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本报北京1月21日讯李国瑞指出,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中国铁建,既有负面影响,更有难得机遇。

危之表现:

1. 汇率的剧烈变动造成汇兑损失。先是美元、港币贬值,后又欧元、英镑、澳元等主要币种贬值,造成汇兑损失。公司的汇兑损失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境外上市募集的资金产生汇兑损失,二是现在海外业务规模大,海外工程外币资产有一定存量,特别是公司的大项目主要集中在非洲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从147美元跳水到40多美元,本来坚挺的当地币大幅度贬值,也产生了一部分汇兑损失。今年,全球金融动荡还将继续,公司外币存量很大,海外工程很多,如何减少汇兑损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 经济衰退造成部分业主支付能力下降。尤其是房建业主结算滞后,影响明显。

3. 海外建筑市场可能萎缩。从全球视野看,海外建筑业将是这次金融危机遭受严重打击的行业之一。近几年,公司在国际市场的项目,主要分布在石油大国,这些国家是公司的支柱市场,而这些石油输出国,与世界整体经济关联度非常高。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原油价格急速跳水,造成这些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导致可能压缩投资规模。有的石油输出国已经宣布的2009年上半年招标项目,在2008年四季度又宣布推迟或取消招标达50%至60%,有的中国公司已签约的重大项目推迟执行。可以预见,这些国家有可能在2009年甚至2010年减少基建投资预算,新的投资项目可能会减少,有的项目也有可能因为资金问题而使建设速度放缓。总之,海外建筑市场可能萎缩,海外经营的难度将会加大。

机之所在:

1. 工程承包机遇。工程承包业务是公司的主业,将决定公司的基本面。中央决策把大规模铁路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火车头,未来三年,铁路基建投资达2万亿元,其中今年开工项目的规模将达1.5万亿元,计划完成投资6000亿元;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水利、水电、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巨大。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规模的投资计划,基建行业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迎来行业景气的巅峰。我们企业作为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建筑业的领军者,空前的投资规模给我们提供了百年难遇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2. 结构调整机遇。这次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为公司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创效板块提供了难得机遇。铁路建设的大发展和国家基建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设计业务板块的快速发展,必然为工业制造和物流板块等相关产业带来很大的增长空间。公司在房地产低迷时期储备的大量土地,为房市转暖时房地产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衰退造成矿产价格下跌,给我们乘机介入矿业提供了机会。这次经济衰退期,正是我们中国铁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期。

3. 财税金融政策机遇。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遏制经济快速下滑,已经并且还会继续出台为企业减负让利、鼓励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包括在下调企业所得税之后,从今年1月1日实行增值税转型的政策,调整出口退税的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增加用于出口买方信贷500亿美元专项资金的金融政策,设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境外重要矿产资源权益投资资金支持中央企业到境外开发重要矿产资源的政策,降息政策,等等,可能还会推出对企业有利的财税、金融政策。这是国家在金融危机这个非常时期,为遏制经济过快下滑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各单位和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这些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向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争取使用这些优惠政策,用足用活优惠政策,把优惠政策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

4. 主材价格平稳的机遇。去年8月份之前,不论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钢材、水泥、油料等主材价格暴涨,线材涨到每吨6000多元,给工程成本控制带来巨大压力。到去年10月份,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主材价格应声下跌,线材降到每吨3000多元,最近略有上涨,到每吨4000多元。随着基建投资逐步到位,主材价格可能还会有所上涨,但总体看,主材价格趋于平稳、合理,不再是个暴涨的局面,有利于降本增效。

李国瑞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对我们企业既有负面影响,更有难得机遇,机遇大于负面,是百年不遇的战略机遇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实现新发展。事不避难,知难不难,知难而上。抢抓机遇,管控风险,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上一个新台阶、大台阶,这就是我们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基本方针。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处于中间状态的企业,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争取进入中国铁建一流效益的集团公司行列;困难企业,要乘势而上,外抓市场,内强管理,埋头苦干,消灭亏损,消化潜亏,经过几年艰苦工作,使企业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