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雾霾中的危和机

雾霾中的危和机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1.23 点击数:0

【副篇名】——危机,危机,从来都是危险与机遇并存。或许,2013伊始的这次雾霾天气,在带来种种危险的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转机

【报纸名称】:杭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3.01.23

【版次】B03:状态

【入库时间】20130320

【全文】

雾霾下的公众

公众开始反思自身的高碳生活对环境的破坏作为,这是一种理性思维。政府应该将此视为一个契机,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对污染治理的热情,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记者 庄小琴

一场雾霾,因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产生的污染之重,引发了各大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开始反思中国近些年来盲目追求GDP的代价,理性探讨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然而,与媒体的“痛心疾首”相比,公众的反应却是相对“平淡”。以往,每一次较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会通过各种途径,表达愤怒、谴责、担忧,当然还有对妥善解决危机的期待,然而,面对这次与每个人“吸吸相关”的空气污染事件,公众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激烈的情绪。

中青报评论员曹林认为,公众没有习惯性地带着受害者的情绪和站在道德高地上将问题都推给别人,推给政府,而是反思自身的高碳生活对环境的破坏作为,这是一种理性思维。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刘泽文亦赞同此观点,他认为这是一种可贵的公民意识的觉醒,政府应将此视为一个契机,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为什么理性?

我们不是单纯的受害者,也是参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愤怒和指责的理由

上周,很多人可能都做了一件事:上淘宝,买口罩。如同以往一样的是,每一次公共危机事件,都会带动某个行业的发展。这次最明显的受益者,是淘宝上的口罩卖家。据天猫商城的数据,仅13-16日,口罩搜索环比涨了77%,成交上涨了110%,共有3.9万人购买了80万只口罩。

如同以往一样的还有,每一次公共事件都会引发一场网络调侃,对于这次一场雾霾,网友依旧极尽调侃之能事,金句不断,诸如“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俩相约去民政局登记,却连续走散在迷雾里”……

无论是购买口罩,还是网络调侃,可能会被习惯性地解读为:在当前社会生态环境下,公众心理底线不断被打破后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加速期,各种价值观混乱碰撞,公共卫生事件、政治事件等公共危机事件频发,而相关部门又缺乏完善的应对措施,使得公众心理底线一降再降。曾有人戏言,“对食品,不是期待珍馐美味,而是期待少些毒品少些添加;对道德,不是期待厚德载物,而是期待少些欺骗少些奸诈”。

但是,针对这次雾霾事件,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刘泽文更愿意从其特殊性出发,理性解读雾霾下的公众心理。

他说,公共危机事件的引发者,决定了公众的情绪反应。虽然可以将雾霾天气的产生,与我国当前所处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关,与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关,但公众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单纯的受害者,也是参与者,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有关,与我们排放的汽车尾气有关。“一定程度上,我们失去了愤怒和指责的理由。”刘泽文说。

刘泽文还认为,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可控程度,也影响着公众的情绪。“当我们认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可以使危机得以妥善解决,而政府并没有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容易愤怒、指责。但现在,我们清楚地知道,即便政府下大力气来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雾霾天气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这是产生理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

公民意识的觉醒

此次雾霾的积极意义之一是:产生了一个倒逼机制,逼迫我们去反思,去改变

此次雾霾天气,和北京相比,杭州算不上“重灾区”,但杭州媒体人陈年还是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雾霾夜旅。1月12日夜,出差南京的他,想连夜赶回杭州,11点从南京出发,却在杭宁高速上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雾霾,“能见度有15米就算不错了”。原本两个半小时的车程,一度他以不足20码的速度行驶,直至13日凌晨6点才到达杭州的家。

隔了两天,杭浦高速公路上一起20车追尾的事故,令他后怕不已。

作为一个媒体人,陈年一向习惯于从中国的发展方式来解释如今面临的环境危机,但正是这次雾霾夜旅,令他真正反思:作为当前社会生态下的公民个体,能为改善环境做些什么?

在中青报评论员曹林看来,相较于之前的公共危机事件,这次雾霾事件中,公众并没有习惯性地带着受害者的情绪和站在道德高地上,将问题都推给别人,推给政府,而是反思自身的高碳生活对环境的破坏作为,并愿意做出改变。“让人窒息的脏空气毒空气,逼着中国人思考粗放式的发展和自私的现代文明带来的恶果——为了取暖而消费的煤炭,为了出行方便而使用的汽车,伤害着我们自己的肺。这种反思下,很多人都在雾霾天中停驶汽车,倡导低碳生活,从自己做起应对环境危机。”

确实,我们都曾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本报记者、作家张海龙也认为,以往,公众认为环境污染无处不在,严重至此,不在乎再多开一次车,多扔一次垃圾,如同破窗效应一样,“而这次雾霾无疑产生了一个倒逼机制,逼迫我们去反思,去改变”。

他的朋友、邴哲(微博名为“笑咪咪杀手”)这些天正致力于每天转发当地空气监测组监测的空气质量报告,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他以前从未关注的领域,这就是这次雾霾给他带来的改变。”张海龙说。

而这些天,北京的三位大学生历时半年拍摄的北京首部PM2.5纪录片,正在网上广为流传。

“这种改变,也许就是这次雾霾带来的积极意义之一,”刘泽文说,“中国的环境治理一直是个难题,与公共的环保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现在,政府应该将此视为一个契机,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对污染治理的热情,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让人窒息的脏空气毒空气,逼着中国人思考粗放式的发展和自私的现代文明带来的恶果——为了取暖而消费的煤炭,为了出行方便而使用的汽车,伤害着我们自己的肺。

——中青报评论员曹林评论说

新华社供图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