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成果完成人于海

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成果完成人于海

作者: 出版日期:2009.10.2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青岛大学报

【出版日期】2009.10.20

【版次】第02版:综合新闻:第1411期(总第1411期)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成果简介:

1.以地方综合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建了“2+1+1+X”人才培养模式。大电类通识教育平台2年,按大类培养;学科基础平台1年,按电气与自动化、电子信息与通信两个小类培养;专业方向平台1年,按各专业方向培养;X为个性化培养,贯穿整个学程。

2.创建了“基础、专业、研究”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平台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平台为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研究平台为2个省重点实验室和4个校级研究所。

3.创建了“五位一体”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即创新领导小组+创新协会+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机制+创新活动。学生获国家级奖15项,专利12项,省优秀学士论文5篇,发表论文4篇。

4.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和5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问题。

2.实现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综合设计、创新研究、各类竞赛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践和创新能力。

3.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通过“2+1+1+X”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具有工程观、系统观、集成观的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通识教育课程和大电类基础课程,构建了大电类通识教育平台(2年),夯实基础;以分别开设电气与自动化、电子信息与通信两个小类学科基础课程,构建了学科基础平台(1年),拓宽专业口径;以开设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构建了各专业方向平台(1年),强化专业特色;“X”为贯穿整个学程的选修课程和创新实践、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资质培训等教学实践活动,突出个性化人才培养。

2.通过“基础、专业、研究”三级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构建了多层次、多目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三个结合”、“一个转变”,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工程训练与课程实验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满足了不同层次、阶段学生的培养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五位一体”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设立自主创新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科研、设计制作、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

4.通过获批的9项国家级质量工程和9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示范作用,全面提高了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的水平,为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成果的创新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创建了“2+1+1+X”大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大电类通识教育平台,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学科基础平台,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方向平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通过个性化选择培养多样性人才。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创建了“基础、专业、研究”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活动融入教学全过程,坚持实践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线,做到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综合设计、创新研究有机结合,并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创出特色和精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强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特色教材等建设,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精品课程;出版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获批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为学生创建了优质教育资源。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创建的“2+1+1+X”大电类人才培养模式,于2005年9月至2009年3月,在电子信息与电气类5个本科专业进行了实践与应用,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1)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强化提高,成果丰硕: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发表论文4篇、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5篇,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0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6项。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显著提高,考研录取率连年攀升:2003年13%、2004年22%、2005年33%、2006年35%、2007年36%、2008年38%。

(3)学生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2003年90.2%、2004年94.3%、2005年94.7%、2006年 96.5%、2007年 96.3%、2008年95.4%,并连年被评为学校就业先进集体。

(4)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如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港、青岛啤酒、华为、罗克韦尔、青岛朗讯等大中型企业,每年来学校聘用一批应届毕业生。

2.同行、领导、专家评价及推广应用(1)2008年4月,改革成果通过了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鉴定,鉴定结论指出:“……,该项目教学改革思路明确,措施有力。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示范性强,达到了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2009年3月,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先后有全国一百余所院校的领导、专家和同行前来参观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给予很高评价,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如原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等领导视察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后,对中心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的评估专家题词:精心设计,严格管理,成果卓著,堪称典范。

(3)研究成果在2008年4月全国高校自动化系主任(院长)论坛,2007年7月中国高校IT院长论坛,2006年8月华东地区电子线路教学研讨会等进行了成果交流发言。2005年,承办了山东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验交流会,并作了主题发言。

(4)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等,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