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四个同步”人心鼓舞群情振奋围绕“四个突破”提质提速加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2.07
【版次】第09版:长春周刊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一汽新型卡车装配线
“四个同步”,长春发展又好又快
经济增速和总量同步攀升
2011年,全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40亿元,增长15.2%;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00亿元,增长42%;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283亿元,增长56.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7000亿元,增长23%;新口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0亿元,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30亿元,增长19%。各项指标增幅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继续保持前列,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加快”、“率先”之势。
农业增产总体向好。2011年,长春市粮食产量突破200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继汽车之后又一个千亿级支柱产业。一年来,全市启动实施了30万亩高标准粮田、98个万亩高产示范田建设工程,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面积达到30万亩,玉米螟生物防治实现全覆盖。
工业投资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发展良好。过去的一年,长春市完成了1115亿元的工业投资。300万辆整车扩能工程扎实推进,总投资96亿元的轨道客车产业园二期工程投入使用,轨道客车产业增速达到54.7%。服务业发展方面,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67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9%,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3%,比去年提高2.9个百分点。
金融业发展提速。2011年,盛京、华夏两家股份制银行落户长春,引进组建风险投资等各类基金公司11家、小额贷款公司19家,平衡了资金供求。
经济结构和质量同步优化
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先进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和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八大”民间工艺名品成为长春市文化产业中的品牌,50个5亿元以上的现代服务业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一直以来,长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全市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的增长格局。
在产业产值方面,长春工业生产捷报频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7000亿元,增长23%;服务业完成投资674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3%,比去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在项目建设方面,2011年,长春市加快实施150个重大项目,完成了1115亿元的工业投资。丰越10万辆完成设备安装、实现试生产,大众新增12万辆产能,全市整车生产能力突破200万辆。轨道客车,长客股份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双千辆生产能力全面形成。长客装备公司搬迁改造一期竣工、二期启动建设。玉米化工,大成30万吨合成氨竣工,百万吨化工醇完成设备安装。
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中航液压、国药长生、百克生物等项目开工建设,国电联合动力、兵装新能源、荷兰帝斯曼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实现试生产。
另外,长春服务业项目建设也是如火如荼。50个5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高端服务业项目竞相涌入南部新城核心区、长东北核心区、净月彩宇大街,落地项目总数达到37个。新启动9个商务综合体,全市规划建设的商务综合体总数达到24个。尚德森铭、动漫软件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开工建设,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到1.7万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1亿元,占GDP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中机物流、工业品交易中心等物流批发大市场竣工建成。这些举措,标志着长春服务业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长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大提高。
优势产业规模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汽车消费政策调整情况下,长春市汽车工业产值仍然实现13%的增长速度;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1020亿元,继汽车产业之后成为全市第二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58.7%、32.8%,成为引领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工业增长质量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580亿元,比上年净增110亿元;完成税收360亿元,比上年净增68亿元。
上下游产业的市场份额扩大,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大众发动机、丰田纺织等70多个投资超亿元的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富奥、纳铁福等20多家在长企业增资扩产,大陆电子等一批研发中心落户长春。
对外开放和开发同步推进
2011年,全市上下巧干、实干,同步推进开放、开发建设。
长春市外经外贸以年均26%以上的速度增长,全省第一个综合性保税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并启动建设。与大连合作的陆路干港一期投入使用,结束了长春没有出海口的历史。
东北亚博览会、汽博会、全国农博会、电影节等一批高层次节庆展会成功举办,让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区的有识之士更加关注中国东北,关注吉林,关注长春,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中实现“共赢”。
另外,全市把开发区作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的“大平台”,高新区、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西新开发区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净月开发区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全市上下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开放,赢得机遇;开发,创造机遇。
2011年,长春市全面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汽车区、长东北、南部新城、西部新城、铁北区域建设竞相提速,净月西部、莲花山区域开发全面启动。主城区大建设、大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长春大踏步进入了城市化的高潮期。
长吉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速。在长吉北线新建了133.8平方公里的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累计开工工业项目1526个,在长吉中线谋划启动了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高标准规划了九台新城;在长吉南线,净月、双阳等重要节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长东北开发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速均在30%以上,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3.3亿元,实现“七通一平”配套面积1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以上。
城区每年以近12平方公里速度扩张。城市建成区已经由310平方公里增加到370平方公里,南部新城以城市副中心建设为核心,累计投入150多亿元进行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北部新城重点推进大铁北改造,西部新城总投资20.2亿元的西客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为长春加快进入现代化大都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作为全国“最有人情味的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长春围绕施政为民、造福百姓这个根本,把市级财政70%以上的新增收入用于改善民生;围绕“两城联创”,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继2009年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后,2011年又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
近年来,长春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在教育上,全市制定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17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加固中小学校舍100万平方米,汽车工业高等专科新校区投入使用,农业学校异地新建工程全面启动,完成各类职业培训50万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4万余人。
在医疗上,全市通过大幅度增加公共卫生投入,5家区级医院、5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7个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与零售药店实现“同城同价”,药品价格下降29.2%、住院费用下降21.3%、就诊患者人次上升10.7%,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提高5个和10个百分点等措施的实施,真正做到解民忧。
在文化上,长春成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市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等新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7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使用,为广大市民带来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体育上,奥林匹克公园开工建设,南湖冬泳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同时,全市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市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在环境上,连续两年开展了“奋战15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对吉林大路等15条精品街路和民康路等31条标准街路进行了精品化和标准化改造提升,对29个散旧弃管小区进行了改造提升,使3万多户、近10万居民出行条件、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
“幸福长春”,再次让百姓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