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探究花木文化内涵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浅谈《花木文化》校

探究花木文化内涵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浅谈《花木文化》校

作者: 出版日期:2008.10.2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出版日期】2008.10.28

【版次】第C03版(教师天地)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这是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以“花木文化”资源的挖掘为切入点,以师生的合作探究、共同发展为课程理念,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以课程研究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人”的办学目标。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

一、挖掘乡土资源,形成校本教材。嘉泽镇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花木种植面积数万亩,大型苗木盆景园有数十个,80%以上的农民从事花木的生产和经营,这一切都适合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研究。嘉泽中心小学以“探究花木文化内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主旨,充分调动已有资源,师生共同参与,逐步开发建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花木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立意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需求,落笔于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花木文化》是实践性很强的校本课程,师生可以通过实践、评价、修改等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浓郁的花木文化中受到教育,在知识、态度、品德、能力、身心等方面奠定基础,促进我校综合人文学科的发展、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我校形成特色、打造亮点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二、利用特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学校丰富的教育实践与成果需要通过一个个载体来展示。我校在环境绿化方面充分发挥地处花木之乡的优势,在绿化设计上突出主题,增加文化内涵。教学楼前设计了由书籍、双手和太阳组成的图案,寓意用我们智慧的双手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教学楼后两个花园分别以“桃李芬芳”和“松、竹、梅、兰”为主题。学校还开辟了占地约500平方米的植物园作为实践活动的基地,让学生种植花木、欣赏花木。校园绿化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蕴含着教育意义,状元亭、三吴桥、“泽润”石更是三足鼎立、交相辉映。师生们在这种自然和社会相融合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平添了一份责任感和自豪感,并油然而生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是任何课本教育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依托社会资源,构建实践体系。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学校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紫薇园汇集了30多个品种上万株紫薇,树龄最长的已达千年,是国内最具规模的紫薇培育基地;艺林园内,300多个品种近2万株奇花异木令人神往,这里已成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红月亮农家水庄贴水而筑、临水而建,多角度反映了乡土风貌,营造了乡村田园的独特美景;花木市场更是全国十大花木市场之一,是嘉泽花木对外的一个主要窗口。学校建立了以花木文化为核心的各种学生兴趣小组,逐步形成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和学校活动等多种活动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通过调查、参观、采访了解花木的常规品种和经营情况,学习花木的栽培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嘉泽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乡土情愫,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作。

四、开发策略资源,强化自主管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先进理念武装头脑,同时更需广泛引进策略资源,实施策略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教师,要求他们能够加强专业发展,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来发现和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的创造思维。对于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学习策略学,实施自主式创新管理,以第二课堂为阵地,以社会实践为契机,激发创新动机,启迪创新思维,加强创新实践。注重评价过程,使评价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知识与技能的各种机会,学生在评价中能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