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一代琼剧名伶王英蓉离世 在她视为“生命”的琼剧舞台上,

一代琼剧名伶王英蓉离世 在她视为“生命”的琼剧舞台上,

作者:刘孙谋 出版日期:2011.08.28 点击数:0

【作者】 刘孙谋

【报纸名称】:南国都市报

【出版日期】2011.08.28

【版次】011版:新闻·最关注

【入库时间】20111110

【全文】

新闻·最关注《红叶题诗》剧照(资料图)

王英蓉(资料图)

琼剧《红叶题诗》[王英蓉饰姜玉蕊(左)](资料图)

王英蓉的琼剧扮相(资料图)

8月24日王英蓉追思座谈会上,参会人员观看了王英蓉的采访资料,王英蓉说:“一个人的人生好像一部戏一样。”(本报记者 刘孙谋 摄)

那个在49年前舞袖入画,凭栏吟唱“重门深锁幕帘垂”的温婉女子,今年7月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一代琼剧名伶王英蓉在她视为“生命”的琼剧舞台上,坚守耕耘了56年。

8月24日,在追思会上,琼剧人潸然泪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琼剧国家级传承人陈育明发言中,突然发自内心的一声长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0年那段在香港上演的折子戏《张文秀》中的偷包袱选段,是他们最后的一次同台合作。让人唏嘘的是,当年王英蓉正是因为成功塑造了《张文秀》中“王三姐”,而迈开她琼剧生涯的第一步。

一位琼剧票友感慨,又一位“名旦”走了,她是一个时代的标签。

□本报记者林莹

“重门深锁幕帘垂,画堂春晓燕双飞,无限愁眉排不得,暂且移步出香闺”。当年,秀美女子“姜玉蕊”那一声声柔肠婉转的吟唱,打动多少琼剧戏迷的心。1962年,海南首部也是唯一一部琼剧电影《红叶题诗》历经漫长的拍摄之后,与观众见面并引起了轰动。

“那时候,琼剧界许多人知道有一个年轻人很会唱。”国家二级编剧、省艺术学校原副校长钟少彪说。

“姜玉蕊”的扮演者正是22岁的“琼海姑”王英蓉。王英蓉1939年出生于海南琼海。1955年,16岁的王英蓉开始从事琼剧表演艺术,先后师从谭歧彩等著名琼剧艺人及昆曲表演艺术家李倩影。1956年,在谭歧彩等艺人的指教下,她在传统琼剧《张文秀》中成功饰演“王三姐”,一举成名。

1957年,王英蓉应邀随团进京演出,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6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英蓉在追忆中南海怀仁堂所亲历的一切时依然激动难抑。“当时我们在台上表演,看见台下坐了许多国家领导人,心情顿时激动起来。”她甚至愉快地告诉记者,其中在演出一段“假醉”的戏里,演员陈华由于激动的缘故,还不小心忘记了一个小动作。

1959年春,周恩来总理偕夫人邓颖超来琼视察工作,王英蓉他们在区党委的礼堂里演出《红叶题诗》,后这部琼剧被搬上了荧幕。而王英蓉也因成功饰演女主角姜玉蕊被海外侨胞誉为海南的电影明星,而这部《红叶题诗》也成了琼剧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许多海南本土戏迷的心中,王英蓉是继琼剧名角红梅、林道修之后的一大名旦,受人追捧。

多年来,王英蓉还相继在《南海长城》、《沉香扇》、《孟丽君》等几十出琼剧剧目中担任女主角或重要角色,深受群众的喜爱和赞誉。

当年在《红叶题诗》中扮演文东和的陈华曾经这样评价王英蓉演唱,“感情细腻,句句含情”。

坚守琼剧的王英蓉对自己感到十分欣慰,而最感欣慰的是在她的退休垂暮之年,收下徒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英蓉晚年收徒授艺成为琼剧界的佳话。2007年,青年演员林川媚有幸成为王英蓉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关门弟子。

林川媚回忆,老师摔倒住院后还不忘“教学”,特地吩咐她前来探病要带剧本。

“我说你都病了还怎么教我,她却说身体不能动,但嘴巴可以说唱啊。”林川媚说,在王英蓉去世前5天,还在为她的学生进行《红色娘子军》的唱腔示范。一想到这个情景,林川媚泪如雨下。

在王英蓉的晚年生活中,邻居们都记得“三姐”去市场买菜的亲切场景,然而这一代琼剧名伶在7月突然撒手人寰令人遗憾。

相关新闻

三名大师同年去世令票友扼腕

对于许多琼剧戏迷而言,11年前,陈华、林道修、黄红梅三位宗师的同年离世宛如琼剧界的“地震”,令人扼腕叹息。那是民间琼剧风靡早期最当红的“琼剧明星”。

老一辈戏迷谈起他们那个年代的琼剧明星,无不提及这些人:三升半、韩文华、郑长和、王凤梅、陈华、林道修、黄红梅,而2000年这一年,陈华、林道修、黄红梅三位琼剧宗师同年去世。

据介绍,电影《红叶题诗》中文东和的扮演者陈华是我省琼剧一大名家。1944年入玉香班学艺,1946年入“文华班”拜韩文华为师。他一生致力于琼剧改革,尤其是在唱腔方面成绩显著,他的嗓音结实透亮,音域宽阔,被观众誉为“陈华腔”。

黄红梅1953年从艺,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演祝英台一举成名。她秉性聪颖,戏路宽广,艺兼多行。她的表演飘洒轻盈,自然大方。善于用平喉。行腔韵味十足,是海内外最负盛名的琼剧演员之一。

林道修出生于泰国,归国后18岁加入农村业余班社。林道修戏路广,工青衣、闺门、苦旦、武旦,尤以青衣的唱做最为突出。他的表演艺术技压群芳,有“海南梅兰芳”之美称。

琼剧名家陈育明收徒

在海南,琼剧艺术是大众百姓和海外华侨十分喜爱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是海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大师名家相继去世,群众基础日渐薄弱,对于这门艺术的传承迫在眉睫。除了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对其加以保护之外,许多琼剧名家也开始身体力行收徒授艺。琼剧名家陈育明开班收徒就传递出一个非常积极的信息。

2009年12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培训班在大致坡镇琼剧文化广场琼剧传习所开班,琼剧表演艺术家陈育明和黄庆萍现场为60余名学员授课。在为期4天的培训时间里,培训班学员学习琼剧唱腔、身段、做功等专业知识。

陈育明认为,为了海南琼剧有更好的发展,有更广大的市场,要善于挖掘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人才。选派一些优秀的人员到外省学习,根据自己的原有特色,再借鉴别人的精华,发展带有海南特色的、有影响力的海南琼剧。他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海南的琼剧事业必将蒸蒸日上。

澄迈开设培训基地让群众免费学习

群众基础是琼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有人爱看,有人会唱,琼剧的发展才有生命力。

一位早年曾经运作过琼剧商演的人士表示,应该让琼剧回归市民,回归百姓,让更多人去参与。澄迈近期的一项举措便是琼剧回归的积极探索。

今年8月23日上午,海南省群艺馆澄迈琼剧培训基地、澄迈县琼剧协会培训基地正式挂牌,2011年澄迈县琼剧艺术培训班也在这天开班运作,这是全省第一个由省群艺馆开办的琼剧培训基地。

据悉,此次琼剧艺术培训的开设还实施“两免”制度,即免费开放、免费服务,针对广大的琼剧爱好者提供免费教学。

新时代琼剧创作渴望注入活力

早在2008年,海南举行了一次海南琼剧汇演,这是海南省建省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汇演,而在这次汇演中涌现出一大批新人新剧,事实上,当下海南琼剧的发展对创作新鲜力量的渴求已经尤为迫切。

“琼剧创作团队的断档,是当前琼剧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省琼剧院创作研究室主任符实表示,如今给琼剧创作的编剧年龄多在50岁,已经步入中年,而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些新生力量。在民间,也有一些琼剧创作爱好者参与,但是专业程度不高,创作剧本的质量水平也参差不齐。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