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地铁“铁百合” ——记中铁十六局二公司天津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1.29
【版次】第06版 (创新管理)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古人曾用“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仰”来形容百合花的清新柔美,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二公司天津地铁项目部也有一只百合花,在钢筋与混凝土组成的世界里傲然绽放,凭借坚强果敢和敢为人先的气势被人称为“铁百合”,她就是项目总工程师王英茹。
短发、皮肤黝黑、声音沙哑,说话直来直去却见解独到、雷厉风行,这是长年奋战在施工一线的王英茹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在领导和同事眼里,她的魅力不减,就凭对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永不言弃的执着精神。
建筑企业脏、累、苦,与铮铮铁骨的男儿相比,在施工现场的女同志,需要付出加倍的心血与汗水。王英茹参加工作13年,坚持在施工一线13年。冬天手脚生冻疮,夏季皮肤被晒伤,白天奔波忙碌,晚上轮流值班,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而争取“优惠政策”。
作为施工技术主管,王英茹深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超常规,争第一”是保证企业生命的必然要求,必须超前谋划每一个细节,稍有不慎都可能出现难以想象的后果。施工前,她要认真审图、测量、策划,编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计划和施工组织方案,将技术指导和现场施工有效地结合起来。坚持盯在施工一线,主要是方便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对工程中每道工序和细微之处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工程质量。
今年初夏的一天,她在现场看到施工队为图省事,改变了钢筋布置,王英茹要求立即返工,可施工队迟迟不动,甚至恶语抵触。王英茹没有害怕,而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道理、讲后果,施工人员最终被说服,进行整改。由于她对规范和标准有着不可动摇的执着,工程在业主和监理多次组织的质量检查和评比中名列前茅。
王英茹常说:“要想实现争第一的目标,必须进行技术创新。”面对工期紧、任务重、地质复杂、场地制约等不利条件,王英茹和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创新工作流程和工艺。在采用明挖顺作法进行水上北路站主体施工时,基坑围护结构采用连续墙加钢管内支撑的支护形式,端头井5道钢支撑中,有2道是双拼,施工起来较为复杂,且施工不当易发生碰撞事故。王英茹和技术人员研究后决定,将双拼部分钢支撑简化为单根,优化后的方案,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大量资金。
为加快施工进度,减少不必要的人、财、物和时间上的浪费。王英茹在施工工序安排上下功夫,科学组织,抢抓进度,力求达到安全、质量和进度、效益的最佳效果。
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工程紧邻天津市博物馆,其Z1线地连墙深度为66.5米,是天津地铁目前最深的地连墙,而且场地小、作业面狭窄。王英茹带领技术人员坚守一线,利用黄金施工时节,实行三班倒作业,多家施工队伍同时进场,整体工程交叉施工等方法,解决了各单项工程进展不一的矛盾。
在天津这座素有“九河下梢天津卫”的滨海城市,土质疏松,有些地方挖个不深的洞就能冒出水,即使非常谨慎,紧急抢险仍是施工人员经常面对的事情。
2009年11月18日深夜,刚刚休息的王英茹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得知水上北路站工地正在开挖的基坑底部突然涌水,基坑被灌满,情况危急。她马上赶往现场,到了之后,二话不说就戴上安全帽、挽起裤管,跳进那冰冷的泥水中查看涌水位置,研究堵漏对策,指挥抢险。时值寒冬,许多同事忙劝他,“你是女同志,水太凉,别下去啊。”她却说:“没事儿。”就这样,连续超常规工作3天2夜,终于及时地完成抢险任务。
为了紧跟科技发展潮流,王英茹买了各种关于地铁施工技术的书籍、图集和规范学习,还报名参加了全国一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边工作边学习,晚上经常看书到很晚。
■孙艳丽 周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