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长春,很幸福本报记者于水王英孟凡明王焕照曹平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2.20
【版次】第09版:长春周刊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走进社区了解群众生活。 林华摄
拿到廉价房钥匙的宽城区困难群众脸上露出笑容。 林华摄
保持物价稳定——
政策组合拳力度大
近几年,长春市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启动了总面积1万公顷的蔬菜基地,新增棚膜蔬菜田2万亩,大大增加地产菜供应能力,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保证蔬菜采得来、运得进、有货源。长春市还在必要时对物价进行调控,紧急出台蔬菜交易税费减免、主要蔬菜品种购销补贴政策,白菜、土豆的运输车辆只要进到批发市场,就能得到补助,菜价应声而落,供应量迅速增加。抓供给、抓流通、抓调控、抓舆论引导……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集中出台,有效保障了长春市民的基本生活。
点评:物价,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近几年来,通过强有力的物价调控政策,长春市民的米袋子鼓了、菜篮子丰了、油瓶子满了,生活得越来越美好,稳定的物价让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升高。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多举措增加居民收入
在一系列民生问题中,如何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让居民收入“跑赢”GDP和CPI,已成为长春市委、市政府的强烈共识;让百姓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则成为全市新一轮民生布局的指向。
提高居民收入,首先就要做足就业这篇文章。今年,长春市积极开辟就业创业岗位,保证了有就业愿望的人都有合适的岗位;认真执行和落实就业、分配、收入、保险等方面的国家政策,提高了低保标准和困难群体补助比例,同时提高失业保险金;再次提高个体户税收的起征点,仅这一条,就惠及4万多个体工商业户,每一户就可以增加4000元到5000元收入。
同时,长春市再次大幅度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由去年的820元提高到1000元,增幅达到22%,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平均增幅达到13.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3.5个百分点。
点评:长春市委、市政府不断改革分配制度,完善分配方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保障水平,用“真金白银”使群众感受到民生的分量和温度。
就业创业政策——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成功举办中国·长春创业(就业)博览会、首届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援助服务大会,出台了新一轮就业政策,通过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各种补贴政策来扶持大学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失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等等,来实现就业和创业。对月营业额1万元以下的个体工商户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对未达到税费起征点的个体工商业户自有且经营用的房产、土地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可以享受税费减免和社保补贴政策;下岗失业人员个人创业可以享受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相关补贴等政策。目前,长春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点评:从长春市的创业就业政策上,人们可以看出,长春市正从过去侧重抓就业安排,转到以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上来,构建出了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格局。
社会保障体系——
织就民生“安全网”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
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长春市正在逐步建立起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市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启动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卡和网上缴费等业务,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解决百姓养老难题;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全员受益、全程惠及的城乡一体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参保率达到95%以上;连续两次提高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提高到每月375元,农村低保提高到每年2100元,通过调整,更多的城乡百姓受益,加入到享受低保的行列中,其中,城市新增低保户约1400户,涉及人数约3300人;农村新增低保户约1500户,涉及人数约5000人;低保边缘户新增约3000户,涉及人数约1万人。
点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百姓生活质量最有效、最实际的途径。近年来,长春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其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减震器”,使更多百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保障性住房和“暖房子”——
给百姓一个温暖的家
目前,长春市已经实施“暖房子”工程2年,使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仅今年,长春市就开工建设11439套公租房和6433套廉租房,改造完成“暖房子”2287栋、1060万平方米,60多万群众从中受益,真正把“暖房子”办成了实实在在的节能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长春市还不断加强对“暖房子”工程、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的监管。研究制订加强“暖房子”工程、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监管的指导意见,提出有效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加大对“暖房子”工程、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的巡查力度,积极推行暗访、巡查和差别化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设置标志牌制度,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点评:在全省,长春实施“暖房子”工程的力度最大、范围最广、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在全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暖房子”工程等住房建设的进程中,长春有效解决了城乡住房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不仅暖了百姓的家,更加温暖了百姓的心。
帮扶困难群体——
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长春坚持对困难群众、党员、薄弱基层党组织开展帮扶,积极开展“万户特困户结对救助”“大走访”、“大接访”、“局长接待日”、“党内结对包保帮扶”、“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等一系列活动,解决了困难群体的燃眉之急。特别是在深入推进“大救助”体系建设和“万户特困户结对救助”活动中,全市在保持原有特困户结对帮扶关系的基础上,对已脱贫的重新确定帮扶任务,组织市、县两级机关万名党员干部、万名企事业单位党员技术人员、万名党员志愿者、万名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家、个体户及各界人士与低保对象、五保对象、优抚对象、低保边缘对象和残疾、重病等困难群体结对,有效救助2万户特困家庭和5000多名困难学生。
点评:坚持把帮扶对象能不能脱困、满不满意作为衡量的标准,把关键点落在真帮实扶上,是长春开展三帮扶活动的“准则”。以此为行动基点,长春多措并举使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生活得到了改善,使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加强。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长春百万群众心头。
创新社会管理——
让人人享有优质服务
双阳区深化“联调联动”机制创新,积极构建“大调解”机制,努力解决社会管理源头性问题;绿园区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各街道普遍建立了“大党工委”体制,让党和百姓靠得更紧……今年,长春各个城区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化解矛盾纠纷,特别是按照“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群众”的总要求,全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促进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长春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摆在重要位置,高位统筹,科学部署,明确各有关部门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责、目标和任务,建立民主、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建立社会矛盾动态协调机制,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建设。同时,全市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新长春社区管理。全力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辐射度,营造了浓厚的社区意识氛围。
点评: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从长春近年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长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贴近群众,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长春的“思想”,更是长春坚持不懈的追求。
社会稳定——
提升居民安全感
2010年,长春市共受理社会治安投诉8382件,占电话受理总量的2.4%,较上年出现小幅下降;今年8月至10月,长春市110有效警情同比下降了33.48%,其中刑事警情同比下降35.86%,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9%,深受巡区群众地认可……近年来,长春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行动,集中打击查出了一批违法犯罪嫌疑人,整治了一批治安乱点,消除了一批重大治安隐患,特别通过开展夜治安巡逻防控工作,推动了警力下沉,提高了市民见警率,全市治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长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增收、就业、社保、救助、交通、供暖、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继续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大街访”和“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局长接待日活动取得明显成效。连续实施7期交通调流措施,确保了城市交通的有序运行。正是这样,长春也连续4年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
点评:安全感,幸福感,这是每个长春人的切身感受。从民警街头巷尾的身影中,从寒冬深夜车巡和步巡交替轮换的工作里,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安全和幸福。
教育大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遍布全市
长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措并举,取得了突出成就——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以上,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4%;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人数达到1.62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总投入275.83亿元,年均增长19.26%;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固定资产总值由2000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1亿元;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
育实现了“同城同待遇”,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实现了“不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5年来,累计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14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近百万人。
特别是今年,长春市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新建17所办公幼儿园,新建、加固中小学校舍100万平方米,汽高专新校区建成使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未来几年,长春市还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点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几年来,长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创新力度,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改革中考制度,改革招生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秩序管理,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公平发展,让更多人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社会医疗——
解决居民看病问题
自长春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各公办基层医疗单位平均门诊费用均有下降,单处方均值为44.27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1.71元,降幅为32.90%,基本药物制度让患者人均单处方价格下降三成;在全市医改实施后,长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02.7万份,城区八成居民有了健康档案;首次将新生儿纳入新农合报销,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先天性耳聋患者人工耳蜗安装、院前医疗急救(120)诊疗费用纳入报销范围……2011年,长春医改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全面完成三年医药体制改革任务,全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实现基本药物“同城同价”,全市186个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完成综合改革任务,探索实行医保议价谈判制,基层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扎实开展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和全民健康活动,提高了居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
点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快速推进,目的就是让百姓受益。近年来,长春紧紧围绕这一思路,大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探索出一条解决百姓看病问题的新路子,让人们真切享受到了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