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坎坷一路歌——记潼关数字电影服务站站长、电影公司经理王英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1.01
【版次】第03版(三版)
【入库时间】20130310
【全文】
她籍贯陕南,却爬遍潼关的山山水水,熟悉潼关每座山、每条河、每座村落、每条巷道的名字。
她是万千人中普通的一员,却因为在银幕前繁忙的身影而让众人记住了她。
她在抗洪救灾的一线,拖着带病的身体,奔走在安置点给群众放映电影带去精神食粮,让众人树起重建家园的信心……
她是全市数字电影服务站唯一的女站长,电影公司女经理。她立足本职,不断创新,为潼关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食粮默默地作着贡献。
她是一棵开花的树,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守在潼关这块土地上,用平凡的坚守与不断的开拓,让精神之花开遍潼关的每个角落,她用坚实稳健的脚步,见证着我市农村数字电影工程的起步、运行、成熟和发展。
她,就是潼关数字电影服务站站长、电影公司经理王英。
一棵开花的树
自2008年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以来,王英带领着潼关数字电影服务站的同志们,翻山越岭,跨沟趟河,在大雨滂沱中经历过车辆倾翻的危险,也在无数个晨昏间徒步行走在人烟稀少的山间道路上,一步一步把国家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落实到每个角落,让农民在家门看到免费的数字电影。
五年来,王英带领着服务站安全放映,累计完成任务5440场,商业任务820场,完成率100%。积极协助政府工作,并与企、事业等多家单位联合进行抗震救灾等各种形式的慰问放映,得到了潼关县委,县政府和院线公司领导的认可。作为领头雁的王英,连续四年先后被县委评为“郭孝义式共产党员”和“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荣获院线公司“优秀服务站长”称号、2009年潼关服务站获得院线公司“市场管理奖”、2010年荣获院线公司“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奖”、2011年被院线公司评为“先进服务站”。
一路征尘一路歌
电影花开满潼关
“我是王英,英雄的英。”初次见面,王英如是介绍自己。这位年逾50的女站长,神采奕奕,多年打拼的经历让她颇为健谈。
2006年,当时的潼关县电影公司债台高筑,举步维艰。组织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由王英出任电影公司经理。一边是满目疮痍的电影公司和每月200元的工资,一边是自己正做得风生水起的生意,选择的天平一目了然,而王英没有犹豫爽快地答应下来。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坐上去吱嘎作响,让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显得尤为空荡。而桌上摆着的一支蘸水笔,似乎为了进一步阐释当时的窘况。
当时潼关的电影市场一片萧条,电影院空荡荡的,公司效益入不敷出,人心涣散。为了唤起职工的信心,王英决定为所有职工补办养老统筹,缓解债务压力。她充分利用电影院闲置场地,搞场地出租和商品销售;接待文艺演出,宣传车屡屡被扣,王英求爹爹告奶奶将车一次又一次讨回来,受尽了冷淡和白眼,这些都不能动摇她带领电影公司走出困境的决心。
如今,晚饭后没事干,村里人聚在一起一边看电影,一边重温着那久违的温馨和友爱,很多村民感慨地说;“党把关怀和温暖,通过数字电影送到我们家门了,真真的好啊”。大量红色电影以及科技影片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电影《任长霞》在城关镇亢家寨村播放时,村民们一个个看的泪流满面,为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所感动;《建国大业》等红色电影的轮回放映,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创业的艰辛;《农村安全用电》、《远离癌症》、《药品的使用》、《葡萄的田间管理》、《懒汉养猪》等科教电影的放映,普及了农村科技知识和生产生活知识,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潼关数字电影服务站在王英的带领下,历经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艰难起步时期,以数字电影服务为载体,坚持“以农为根、以民为本”,用不懈的脚步丈量着潼关84个行政村的山山水水,撒播着每年1008场数字电影,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民在喜悦中感受党的关怀,同时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的政策法规。
步履匆匆的脚步
梅开二度别样红
五年来,王英带领大家不仅仅在艰苦的环境中圆满完成各项放映任务,她还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利用数字电影平台,采取义务和效益相结合的形式积极配合政府工作。
每逢节假日,当别人休闲放松的时候,王英却带着她的队伍上路了,前往部队、矿区、敬老院、学校、戒毒所等地义务送去具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并在每部影片播放前,积极宣传政策法规、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电影服务站下一步的方向在哪?这位生性好强的女站长,未雨绸缪,开始了自己积极的探索。
几年前,为了破败的电影公司能起死回生,王英对外搞场地出租和商品销售,接待各类演出,逐渐打开了电影公司存活的突破。为了给电影院创效益,王英急客户知急,想为客户所想,客户有病亲自送医院,客户面临社会闲人威胁,王英挺身而出被打伤住院,让电影公司这个弱势群体,有了生存的一席之地。
几年后,为了数字电影服务站的工作能再有突破性发展,王英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搞起了影企联姻,喜庆联姻与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联营,以刮奖当场兑奖的方式,开展“红色电影有奖放映活动”,大大提高了观看率,同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个“流动的家”
一份亲情般的爱
数字电影服务站是一个“流动的家”,如何成为一个活力四射温馨的家?
王英始终把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严”字当头,用党的优良传统和雷锋精神教育每一个员工,编写了醒目的励志标语,定期组织放映员学习,交流放映经验和心得,着力培育员工雷锋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每个放映队放映车辆的车况,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车辆,坚决不允许带“病”上路上岗,教育全体放映人员牢固树立安全工作意识。五年来,全站未发生一起不安全事故。
作为“一家之长”的她深深懂得“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用实际行动尽心打理着这个“家”,用一点一滴感化每一个员工。她挤出资金,每年为每位放映员办理意外保险。设立了困难职工补助基金,每逢员工生日,无论再忙,她都要为其过一个简朴、欢乐的生日。
一员工生病,她每月补助其200元生活费;每年春节,她积极为下岗职工发放米面油;资助家庭困难员工的孩子上大学,让一筹莫展的家庭重见阳光……
时光流转,留给王英的是额头的皱纹、手中的荣誉,还有一身的病痛的她,依然坚守在岗位上,风里来雨里去。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她带领全站职工,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刚刚起步、经费十分困难之际,为灾区人民募捐3000元。2010年7月,潼关县遭遇百年不遇的“7·23”洪灾,她立即组织放映员们前往五虎张等五个受灾群众安置点,放映电影《灾难时刻》《唐山地震》《突发事件》等影片,送去了党的关怀和温暖。为灾后重建,稳定人心作出了贡献
2012年11月,记者采访王英,谈起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一路发展的艰辛历程,王英用一句话来回答了她的看法。“现在政策好了,我一定要借此机会让父老乡亲看到更多、更好的电影。”泪光闪烁背后的这句坚定而充满信心的回答,我们能感受到她对电影事业执著的追求和热爱,但更多的是对潼关这方热土眷恋的深情。
组稿:潼关县委宣传部外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