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拙归田园 复得返自然 ——记青年篆刻家王英鹏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1.12
【版次】第A06版 (视觉艺术)
【入库时间】20110510
【全文】
□记者 张小小
30年前,正当老师在台上头头是道地讲解着教学知识点,台下有个少年却开起了小差,只见他不停地用小刀在橡皮上刻刻画画,最后制作出一枚简易的图章。少年好动实为天性,不想这名少年竟由此迷上了篆刻,并在接下来的30年中潜心研究起篆刻学来。这名少年就是王英鹏,而当年的好动学生已在多年后成长为一名青年篆刻家。
王英鹏生于松江,笔名子石。1984年他参加上海《青年报》读友服务公司函授部举办的篆刻班,1993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得到吴承斌、林仲兴等先生的指教,2002年在上海中国画院书法篆刻专修班进修,得到韩天衡、童衍方及众多海上名家指点。他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员、区收藏协会书画部主任,职业印人。
在成为职业印人之前,王英鹏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颇丰的收入,但他发现自己真正醉心的事业唯有篆刻这一项,而原工作朝九晚五的制式作息时间令他陷入“时间不够”的困顿中。2009年,王英鹏毅然辞职。他刻了一方印送给自己,并将《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话落作边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以自勉。此后他如鱼得水深居简出,将所有时间花在篆刻事业上,并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拜石堂。
观赏王英鹏的印章,会发现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这都是王英鹏几十年来坚持练习书法的结果。书山难攀,“ 但书法艺术理想的境界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王英鹏认为,篆刻本身就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所以他坚持在学习篆刻的同时,认真地选择篆书碑帖临写。王英鹏说,有些初学者重刻轻写,在刚开始篆刻时可能没感觉什么,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的创作之路越来越窄。由于没有书法基础支撑,故而刻出的字缺乏韵味,只是一个符号的空架子罢了。
除了勤练书法之外,他亦将阅读古诗、把玩古物、研究汉砖图文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摆满笔筒、瓷器等器件的博古架,排列着各种款式和不同材料制成的砚台的电视柜,书桌上篆刻着“诗乃心之声,砚以静方寿”的书镇,连隔断客厅和阳台的移门玻璃上,也尽是不同字体写就的“书”字。王英鹏的家就像一个小型的古玩收藏店。“不论是诗文还是这些小东西,看似和篆刻无关实则紧密不可分,它们都是从历史长河的上游流传下来的精粹,蕴含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它们我可以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在篆刻治印时保留一份高古气息。”“玩物不丧志,汲古以为新”,这是王英鹏对自己的评价。
篆刻必先篆后刻,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
在于前者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是“写”出来的,讲究章法和篆法,而后者是靠
出来的,并不计较章法和篆法。不研究篆刻“描”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千篇一律,犹如电脑统一印刷的字体,十分僵板。每次在篆刻印章之前,王英鹏都会反复揣摩推敲章法,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不轻易动刀。对于前人所说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王英鹏十分认同。
春去秋来几十载,王英鹏以一种近似“拙”的姿态坚守着对篆刻的热爱,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地默默付出,终于换来成果。其作品先后入选西泠印社第二届和第三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全国青年篆刻家邀请展、“百年西泠·金石缘”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等。去年王英鹏获得了首届全国篆书展和全国第八届刻字展的入展资格。区书法协会会长盛庆庆题诗一首赠予他:“耕耘书艺信心强,拜石近贤志益彰,几十春秋完夙愿,今朝云汉仰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