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张元济参与中共建政 王英(作者系浙江海盐女作家)

张元济参与中共建政 王英(作者系浙江海盐女作家)

作者: 出版日期:2007.10.1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侨报

【出版日期】2007.10.15

【版次】第D04版:古今轶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中国知名出版家张元济,字筱齐,号菊生,系戊戌维新时期重要人物。1867年10月25日,张元济出生于浙江海盐名门望族。清光绪十八年,张元济中进士,先后担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职,与康有为等人入内庭受光绪皇帝接见,共商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张元济被“革职永不叙用”,离京赴沪,先后担任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译书院院长?

1949年9月19日,张元济(右二)等应毛泽东邀请同游天坛。王英供图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合影 资料图片

张元济图书馆 王英供图

【本报特稿】由商务印书馆和浙江海盐县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第三届张元济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26日至28日在张元济先生的故乡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举行。张元济在中国文化出版教育等诸多方面多有建树,还留下了参与中共建政的一段轶闻。

建议删除肉刑之说

1949年9月6日,张元济应中共邀请,由儿子张树年陪同,登上列车,赴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8日,车抵北京,张元济住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

张元济感慨地对儿子说:“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夏天全国会议结束后,我便在此休养数日。如今时代不同,可房屋依旧,转眼已48年了。”

11日晚,张元济意外地见到了前来住处看望他的周恩来,二人畅谈了半个小时。

13日傍晚,周恩来、林伯渠在御河桥军管会(旧日本使馆)设宴招待各界代表。张元济父子应邀同往。

晚宴共设六席,张元济被请坐第一席,居首座。席间,周恩来、林伯渠与大家亲切交谈,气氛热烈,直至晚八时后才散。

次日下午,全国政协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会议室开幕,张元济作为《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始后,代表们大多仅对《共同纲领》的文字欠整洁及前后欠贯串有所议论。

四时许,张元济书一笺递交会议主席章伯钧,说有事欲请假先返住处,并说明他对《共同纲领》第十七条“禁止肉刑”四字有不同看法,问可否先加陈述。

经章同意,张即起立发言。话音刚落,在座代表纷纷发言,表示赞同张删去“肉刑”字样的意见。

张元济随即告辞退席。陈毅招呼备车相送。张元济表示感谢,说自己有车,然后与儿子返回六国饭店。

9月16日,张元济写信给章伯钧,对《共同纲领》第三十六条提出补充发展海运的内容。

这两条意见经审议均被采纳。

与毛泽东同游天坛

9月19日下午二时半,张元济在住处休息,陈毅来访。陈毅说:“毛泽东请你一起游天坛。”随后,张元济与李明扬、陈毅同车前往。

张元济一行下车,见毛泽东正在天坛祈年门等候,两人握手问候。

陈毅将其同行者向张元济逐一介绍,有刘伯承、粟裕、程潜等。

众人先至东厢参观,之间陈列的祭器、铜制品色泽皆古,瓷器则全是新品。

此时,大家与午饭后先来游天坛的张树年相遇。张元济将儿子引见毛泽东。毛泽东向他一一介绍诸人后,便邀之同登祈年殿。

下至回音壁外古柏林中,大家列坐品茗。张元济被邀坐在毛泽东身边。毛泽东与张元济交谈了“戊戌政变”时的情节,并详细问了光绪皇帝召见他时的仪式和昔日在京做官时的情况。

毛泽东对张元济说,此次革命实为人民革命,非中共所得而私,重庆舰起义而归,舰上一个700余人中无一中共党员这一点,就可以说明。

张元济听了点头表示赞同。

毛泽东称赞商务印书馆出的书有益于民众,还说他本人就从商务出的《科学大全》中得到不少知识。

是夜,张元济对儿子说了许多话,从光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谈到毛泽东。他说:“我这辈子没见过太平盛世,中国的外患内战一直不断,看来今天是有望了。”

曾对定国名有异议

1949年9月21日晚,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下午六时许,张元济与邵式平、吴贻芳同车前往参加。张元济被推为主席团成员。

张年高望重,引起新闻界特别注目。当时报纸曾报道:“83岁的张元济不要人扶着,一个人笑眯眯地走进会场。”

会议期间,代表们讨论了国名、首都、国旗、国徽等问题,其他均无异议,但在国名上产生了不同意见。

一部分代表认为,为勿忘孙中山始创的革命功绩,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下加括号标明“简称中华民国”。多数则表示没有必要。意见不一。

9月26日上午九时,张元济接饭店服务人员的电话通知,告以周恩来于当天下午十一时半来饭店午餐,并有事面商。

会议在饭店客厅举行,到会者有张元济、陈叔通、何香凝、张澜、吴玉章、梁希、沈均儒、黄炎培、徐特立、马寅初、司徒美堂、郭沫若、陈嘉庚、沈雁冰、马叙伦、邵力子等十余人。

会议开始后,周恩来起立讲话。他说:“前次会议提出三案,历经小组讨论,大致无甚异议。独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下加括号‘简称中华民国’一项,每次会议均有人说似属多余。草案中为顾及一部分的意见,仍加叙谈。究竟如何确定名称为妥,今日承毛主席之命,特约诸位长者来此讨论。”

话音刚落,张元济随即表明态度:“赞成删去。”

何香凝说:“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结果,用许多先烈的鲜血换来。关于改国号问题,我个人认为如能照旧用它是好的。大家不赞成,我也不再坚持己见。”

黄炎培则说:“由于老百姓教育落后,感情上习惯用‘中华民国’,一旦改掉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个旧称,三年后再改,并无不可。”

陈叔通、马寅初、徐特立、周孝怀等多数人主张删去简称。

美洲侨领司徒美堂说:“我参加过辛亥革命,我尊敬孙中山先生,但对‘中华民国’四个字则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民国,国民无涉。我们试问,毛泽东先生所领导的这次革命,是不是与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是个庄严的名称,一改就要改好,为什么要三年后再改呢?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仍然叫‘中华民国’,何以昭告天下百姓?我们好像偷偷摸摸似的,革命胜利了,连国号也不敢改?!我反对简称‘中华民国’,坚决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沈均儒从法律观点来解释简称问题。他说:“去此四字,并无忽视辛亥革命之意,至于堂堂三大文件里加上‘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这的确是法律上的一个漏洞,不合法律观点,也万万不应如此。遍观世界各国的国号,只有字母的缩写,而无载之于立国文件上的其他简称,所以我也主张不用那个简称。”

会上先后发言者有十八人,十六人主张不用“中华民国”的简称。

最后,周恩来取沈均儒一说,起立作结论:“我要把这些意见综合起来,送给主席团常委参考,并由主席团作最后决定。”

后来大会通过“共同纲领”时,删去了“简称中华民国”字样,国号就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席开国大典

9月30日下午二时,张元济赴中南海参加全国政协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

当检点选票时,会议主席宣布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并请全体代表前往参加奠基仪式。

张元济兴致勃勃地随往,礼毕,重回怀仁堂。

选举结果,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0月1日下午二时许,张元济由儿子陪同前往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

三时正,庆祝大典开始。毛泽东一按电钮,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徐徐升起,迎风招展,国歌声起,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接着,阅兵仪式开始,由朱德总司令、聂荣臻总指挥乘敞蓬车检阅海陆空三军仪仗队。

张元济望着一队队迈着整齐步伐通过天安门城楼的游行队伍,兴奋不已。

晚上八时半,张元济在床上耳闻饭店周围游行队伍中发出的阵阵欢呼声,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眠。

他随即下床,取笔墨伏案写信向毛泽东祝贺,并赠最佳版本《林文忠公政书》一部,意在请毛主席建国后仍严禁鸦片,强兵兴国,防止外来侵略。

热心华侨教育与海外出版

10月7日,张元济与陈叔通、马寅初在欧美同学会宴请华侨代表。

张元济说:“籍新政协会议得与海外同胞相聚一堂,至为欣幸。”接着就华侨的教育问题发表见解:“华侨子弟亟需教育,商务印书馆素来注重,曾专编华侨学生用书;但苦于闭门造车,希望各位指教。”他又说:“外国政府禁止进步书籍进口,现在政府所出之书恐怕难以销售,可以暗中灌输,但应如何进行,愿向各位求教。”

华侨李铁民说,他出国后原先担任教员,后来才改行,所以对华侨教育事略有所知。商务编印的书因不能适应侨居国情况,一时尚难以销售,必须加以改进,使之适合当地需要。

费振东也说,各埠华侨非常努力,如印尼棉兰各校教员曾集会讨论,并将教科书加以修改,但因限于经费,无力铅印,只能将改动的语句贴在书页上。

各地华侨就所在国情况热烈发言。虽说当时因条件未能实现张元济关于华侨教育的设想,但与会者无不为张热心华侨教育的精神所感动。

10月8日晨,张元济接待了前来拜访他的郭沫若夫妇。郭对张元济说:“见你《新建设》上发表的《戊戌政变的会议》一文,其中有于晦若名字,此人是我夫人兼祧祖父,故同来请你在手册上题字。”

傍晚,张元济与儿子去东交民巷东区散步。他默默地边走边看,徘徊良久,流露出对往事追忆的神情。他经过台基厂原德国医院时,停步对儿子叙述1921年9月在此治病的经历,当时他患臀痛险症,曾住院请德国医生克利动过手术。

他感慨地说:“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仿佛还是不久前的事。”

10月9日上午,张在寓所同郑振铎、胡愈之交谈。胡对他说:“关于出版趋向,将来大约要注意分工合作。印刷发行固须分工,即出版也须分别部门,各专一类。恐须召集出版会议讨论。”三人相谈甚欢。

向毛泽东献策振国

10月9日下午二时半,张元济赴勤政殿参加全国政协委员会会议。

会议由林伯渠主持,周恩来副主席报告协商的经过情况,随即选举正副主席、常务委员。

散会后,毛主席送张元济至门口。

10月10日,张在寓处与前来拜访他的朱德总司令亲切会见。

张对他说:“我认为以后不会再有内战,外人侵略也将绝迹。”

朱德则说:“我军军备还未充足,外人侵略尚恐难免,要努力发展钢铁,广储军备,以免外人窥伺。”张说:“东北钢产量不少吧?”朱说每年约出四十万吨,并说大冶厂已移至重庆。朱德还告知张元济,他是四川仪龙人,周善培(孝怀)掌握蜀军校时是他的一个童子师。

10月11日午间,胡愈之、陆定一、徐特立拜访张元济,研究出版分工问题,认为新华书店与各私营出版业应互相扶助。

他们请张元济回上海后邀同行业商讨,拟定计划,再由出版总署召开会议讨论。

当晚,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约见张元济,共进晚餐的有陈毅、粟裕、周善培等。

饭后,毛泽东与张元济交谈。当张元济提到内战多年,民穷财尽,为了国富民强,必须发展交通及工农业生产时,毛泽东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10月13日,张元济致信朱德,告以即将返沪,不克告辞。他又致信陈毅,详述版本目录学家傅增湘近况。

午后二时,张与儿子应张树年同事新华银行的严景耀及其夫人雷洁琼之邀,同去其燕大寓所小住,并由严作向导,拜访了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

当晚,陆在司徒雷登旧居临湖轩宴请张元济,同席除严景耀夫妇外,还有翁独健、齐思和、聂崇岐等燕大教授,席间曾谈及香港处置问题。

10月15日,张元济与梁思成等共进午餐后,由梁陪同去清华大学,并去中央电台拜访何香凝。

10月19日张元济返沪。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