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司机王英: “换一辆新车,让乘客乘坐更舒适”
【作者】 卫琳霞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12.11
【版次】第05版:[民生]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勾勒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美好蓝图……
新的宏伟目标和美好蓝图,像一幅新画卷,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可能。为此,本报记者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走进现场,直击普通百姓奔向小康生活的步伐,倾听他们对未来十年的美好憧憬,感受全市人民在新的起点上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从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讲一讲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憧憬,敬请关注。
一大早,王英就像往常一样,给自己心爱的捷达出租车换上干净的座套,然后检查车况,将车身擦拭干净。随后,她驾车驶上了繁华的街道,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王英今年35岁,目前在眉山城区一出租车公司当驾驶员。从1998年开始开出租车,从最初的菲亚特到现在街面上跑的夏利、捷达,她已开过不下3种车型的出租车。除了车型的换代升级,让她感受最深的是这座城市的变化:路面越来越宽,路况越来越好,路网四通八达……谈起这些变化,王英如数家珍。
【过去】
出租不“打街” 围着雕像绕圈圈
“生下女儿不到四个月,我就和丈夫一起开起了出租车。”王英说,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家里条件差,女儿又年幼,必须通过努力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当时的眉山城区不大,街道狭窄,交通条件差,出租车市场也是刚刚起步。而整座城市的交通像是划了几刀的豆腐干,仅有几条主道。“车内虽然安装了计价表,但作用不大。”王英说,当时的车费由乘客和出租车司机协商决定,跑个通城只需要5元钱。
“如今的出租车满街揽生意,以前只在老城区西门三岔路或者通惠街口排队等客上门。”王英笑着说,即使“打街”,也只在当时最繁华、人口最集中的三苏雕像广场绕圈转,“一天转个十几二十圈都是常事。”
而最令他们感到不方便的是,当时的城市交通设施落后,仅有的几条路路况也较差;隔离杆、红绿灯也很少;眉州大道、二环东路等地还是一片农田;从眉山城区到火车站,需要绕上一大圈。“现在想想,觉得当时整座城市都是灰头土脸的样子,”王英说。
【现在】
城市大变迁 生活很愉快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眉山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每天开车行驶在宽敞平坦的道路上,看着周围林立的高楼,王英为家乡的变化感到格外骄傲。“‘南北通道’(二环东路)建成,断头路被打通;狭窄拥挤的道路被拓宽,破损的路面被修复;隔离桩、红绿灯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交通更文明、更通畅。”王英说,每天在这样的环境里跑车,感觉心情很愉快。
同时,令王英感受深切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人们收入低,不是特别着急的事情都舍不得打车。”王英说,如今则不同了,参加朋友聚会打车、逛街购物打车、孩子上学时间紧打车……“大家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消费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乘坐出租车不再是一种奢侈的事情。”
【憧憬】
换一辆新车 让乘客更舒适
如今,王英每月跑车的纯收入已从原来的1000余元上升到3000多元,一家人也从郊区的青瓦房,搬进了城市小区,实现了致富兴家的愿望。而对于未来的生活,王英也有着许多憧憬——换一部新车,让乘客乘坐更舒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市民和驾驶员都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文明行车。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越建越好,我也一样。”王英说,眉山现在的发展越来越好,知名度越来越高,交通网络日益发展和完善,市民的文明素质也日渐提高,“我相信,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一家子的生活也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