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夺标岂只须眉――记高盖乡复胜村“致富女状元”王英兰

夺标岂只须眉――记高盖乡复胜村“致富女状元”王英兰

作者: 出版日期:1991.03.0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东营日报

【出版日期】1991.03.0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820

【全文】

 夺标岂只须眉

――记高盖乡复胜村“致富女状元”王英兰

王英兰是垦利县高盖乡复胜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今年38

岁。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刚刚吹到黄河三角洲这块贫穷的土地时

,王英兰的心里荡起了脱贫致富的涟漪,她跃跃欲试……

1984年她在丈夫的支持下,大胆承包了村里十亩水面的水库养鱼

。清塘、修缮放苗、喂养,当年投资7000元。由于她文化低,没有技

术,一年下来,养鱼不但没能挣到钱,而且连成本也没收回。王英兰

没有泄气,她三、四次到县水产局以及东安?等地方取经学艺,还购

买了《淡水养鱼》等科技小册子自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功夫

不负有心人。1986年王英兰养的鱼获得大丰收,不但收回了成本,还

纯挣1万元。

正当王英兰准备甩开膀子大干时,她看到自己的水塘影响了全

村稻田用水,为顾全大局,她主动退出合同,让出水库。1987年,她

又和丈夫在村东头承包了十亩荒碱地,新挖了一个养鱼池。由于王英

兰养鱼有技术,而且收益大,村里人有的动了心,时常到鱼塘边问问

看看。王英兰索性现场传授技术,边干边教。在她的帮助和带动下,

全村涌现出了30多户坑塘养鱼、稻田养藕专业户,走上了种养致富的

道路。

1990年,王英兰一下子承包了处在干渠下用水不便而长年闲置的

95亩荒碱地。她和丈夫顶风冒寒,平整土地,排沟挖渠,整整干了一

春天,两口子都瘦了一圈。初夏,95亩地平展展的,水也顺利地引到

了地头。这时有人羡慕地说:“这95亩地秋后就是五、六万元”。王

英兰此时想到的不是钱,而是本村的贫困户苗桂香和王红两家。王英

兰主动约她们共同承包这95亩平整好的稻田,并说好16000元的成本

全由王英兰自己拿上,收成三家平分。大家都问她图什么?王英兰说

:“俺图个啥,图的是大伙一块致富。”王英兰领着这两户辛勤耕种

,科学管理,且在乡技术员指导下,推广稻田养鱼、追施微肥等新技

术。到秋后,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高达550多公斤。在王英兰的

动员下,三家子除留出种子口粮外,上交给国家47445公斤稻谷。

王英兰致富不忘众乡亲。从1985年开始,王英兰每年都拿出两麻

袋鱼送给全村40岁以上的人,每人两条。而且农忙时,自家地先不耕

,把拖拉机先让给乡亲们使用,不收油钱,不收费。她家现在还没有

盖上新房子,没有添上新家俱。但她不后悔,她要同大伙一块过上舒

心日子。

几年来,王英兰连续被市、县两级妇联授予“致富女状元”、“

三八”红旗手称号。去年被市、县评为“双学双比”女能手,王英兰

打算今年在承包稻田的基础上,单产再上水平,扩大种植面积。并且

实行养猪、猪粪养鱼、鱼粪肥水养藕“一条龙”科学养殖办法,为开

发黄河三角洲再做贡献。这真是:“成功路上有男女,夺标岂只在须

眉”。

(段秀林赵国芳)

段秀林赵国芳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