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此生乐做苦行僧---记农民诗人王英

此生乐做苦行僧---记农民诗人王英

作者: 出版日期:2002.02.1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信息日报

【出版日期】2002.02.10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2002-02-10 07:00

站在诗歌世界里的苦行僧

王英于1927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梅梓山竹屋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在他出生时在外从军,并一直杳无音讯。

世俗的白眼和家庭的不幸并没有压住他的光芒。他出生的梅梓乡是一个歌乡诗乡,早在二三十年代,梅梓山上就有梅山诗社。小时候他就常听到不远处私塾先生唱诗的歌声。从那时起,他就有一个诗人梦,并将其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每次从私塾放学,别的孩子回家吃饭,他经常回到他家屋前面的竹林里,等别的同学吃完饭后再去上学,他又饿着肚子跟着他们一起上学。别人问他吃过没有,他就说吃过了。从小时候起,他就对人世的沧桑苦难有深刻的体验,竹林是他的避风港,也是他的情感寄托之地。他曾用碎碗片在一棵竹子上刻过一首诗:

身系千磨志不忧,一心窗下把书求。黄河尚有澄清日,岂肯英雄不出头。

执着的艺术追求不幸的家庭遭遇

1952年,王英在小学任民办教师,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贫困农民的女儿陈东云。1953年两人结婚。陈东云没读过书,只在夜校扫过盲,认识几个字,但勤劳、诚实、能干。他俩结婚后,两口子恩恩爱爱,日子过得很甜蜜。儿子咏桥的出世,更是给这个贫苦的家庭带来了快乐的希望。

家庭的温暖使他诗情激发,自1949年写作《喜迎大军过长江》开始,华丽的文章不断涌出。1955年3月,《湖北文艺》发表了他写的一百五十多行的?赶鸡》鼓词,更是大大地鼓舞了他登上诗坛的自信心。他的单行本《赶鸡》1956年6月由北京宝文堂出版社出版,《两姨丈?赶鸡》合订本1956年8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唱词《龟形山》1958年6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山头和尚头》、《社是山中一枝梅》刊入1958年郭沫若主编的《红旗歌谣》。他于1956年出席了湖北省第二次文代会,于1958年8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成为五十年代赫赫有名的“浠水四大农民诗人”之一,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接见。1959年郭沫若接见他时,在他的日记本上题字曰:“农民骄子,文化主人”。

就在他而立之年时,厄运无情地夺去了他的妻子和儿子。从此,他孑然一身,将全部的精力投身到诗歌艺术的追求之中。他用诗歌记录了一个时代,在诗的世界里他重新获得了自由。至今,他先后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文艺》、《武汉文艺》、《布谷鸟》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250余首。

清贫淡泊的晚年栽桃育李的红烛

1982年,在浠水县文化馆业务馆长朱泗滨的鼓励下,他开办了“王英诗歌讲习班”,创办了“乡风诗社”,举办全国性的“一多笔会”,办起了《乡风诗报》、《乡风诗笺》。十九年来,“王英诗歌讲习班”已开办了十五期,学员遍布新疆、北京、上海、天津及湖北的黄石、武汉等地,共培训诗歌作者一千多人。在他的努力和帮助下,一大批诗坛新秀脱颖而出,很多学员加入市作家协会和省作家协会,学员们在《诗刊》、《诗歌报》、《诗人》、《东湖》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800多篇,一些学员还出版了个人诗集。

如今已是桃李满天?,晚年的他平静淡泊。他没有亲人,却并不孤独;没有丰厚的收入,却并不贫穷。现在,他已七十五岁了,他的讲习班,他的诗社,仍然向年轻的诗歌爱好者讲述着一个个诗的童话。据《羊城晚报》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