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仲联与无锡国专王英志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1.15
【版次】第04版 副刊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余生也晚,加上孤陋寡闻,于1979 年投拜钱仲联老师门下之前,竟 不知历史上曾有过国学重镇———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一事。即是现在对 无锡国专也知之甚少,頗 有点数祖忘典,很是惭愧。是在追随钱仲老学 习的日子,或是课堂上,或是闲聊中,老师不时会回忆其母校无锡国专 的往事,才使我得知无锡国专的一鳞半爪、雨丝风片。
无锡国专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成为国学大师的摇篮。其于 1920 年底创立,2010 年底是其创立九十周年。无锡国专原名无锡国学专 修馆,1927 年改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1929 年更名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 校。校长唐文治,开始教职员工甚少,但唐文治治校有方,认为师资头等 重要,于是千方百计不断引进国学名家,陆续有钱基博、章太炎、吕思 勉、周谷城、胡曲园、郭绍虞、周予同、陈衍、陈柱、朱东润、夏承焘、饶宗 颐等先生任教,日后皆为学术巨擘,可谓集中了当代国学之精英;而其 培养的学生,如钱仲联、冯其庸、范敬宜、唐兰、王蘧常、吴其昌、陈中凡、 蒋天枢、吴文治等,后来也多成为国学大师或名家。其中吾师钱仲老无 疑是佼佼者,而其与无锡国专的因缘也更深,因为钱仲老不仅是无锡国 专的学生,而且是无锡国专的先生。
1923 年冬,钱仲老毕业于常熟县立师范,翌年初年仅17 岁,就以第 一名的成绩考入无锡国专,成为第三届学员。所学课程除了先秦诸子, 还有《仪礼》《孝经》、宋明理学、《史记》《通鉴》等史籍、桐城派古文、旧体 诗词、《说文解字》、古诗文吟诵等,受到了全面的国学训练,而且钱仲老 天性聪颖,又刻苦学习,背诵了许多古诗文,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学问基 础。1926 年冬,钱仲老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当时无锡国专首届学生 有“国专三杰”,为吴其昌、王蘧常、唐兰;后来三届学生中又有“唐门三 鼎甲”,则指王蘧常以及第二届学员蒋天枢与第三届学员钱仲联,可见 青年钱仲联的学识已非同一般。
钱仲老从无锡国专毕业后,1927 年春,只身来到上海谋求发展,起 初只是做家庭教师,并埋头创作,1931 年秋日寇侵占东三省,写有《哀沈 阳》、《哀长春》等悲慨国事等诗作,1932 年春日寇侵犯上海,十九路军顽 强抵抗,又写有《淞乱杂述十首》、《李营长死事詩》等讴歌抗日将士等诗 作。是年秋,开始到大夏大学任教,直至1934 年上半年,而下半年则应母 校唐文治校长之聘,回到无锡国专任教授,从母校的学生变为先生,年 仅27 岁。当时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当教授,不像今天论资排辈,还有许 多莫名其妙的规定。钱仲老在 校期间担任诗选、古文选等课 程。同事有陈衍、冯振、叶长青 等。钱仲老多次谈起忘年交陈 衍。陈衍生于1856 年,时79 岁, 年长钱仲老52 岁,为中国近代 著名诗人与诗论家,晚清宋诗 派同光体的重镇,与郑孝胥同 为闽派诗的领袖,著有《石遗室 丛书》、《石遗室诗话》等,又编 有《近代诗钞》。陈衍对钱仲老 的诗作甚为欣赏,亲笔为钱仲 老的诗集《梦苕庵诗存》题签,后来钱仲老的书斋 匾额“梦苕庵 衍署”五字即取之陈衍题签。钱仲 老对陈衍很尊重,其诗选课的宋诗选就以陈衍的 《宋诗精华录》为教材,当然又自选了《宋诗选》作 为补充,并不全部照搬。1937 年陈衍病逝于家乡 福建,钱仲老作古风三十四韵悼念:“我自岁垂 髫,公名能熟详。咀含《箧衍集》,始能弄篇章。秋 禊皖公墅,觌面惊堂堂。怜才到一字,瑕摘而揄 扬。讲道共东林,旧学许商量。西溪文字饮,月侍 一壶觞……”表达了敬仰与怀念之情。晚年还整 理出版了《陈衍诗论合集》。钱仲老除了讲宋诗, 还讲古诗、唐诗、清诗,贯穿中国诗史,显示了青 年钱仲联渊博的学问。
1937 年七七事变之后,大半个中国沦陷,学 校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桌子,无锡国专被迫西 撤,钱仲老随校迁至湖南长沙、湘乡赁屋开课,翌 年又迁至广西桂林、北流办学,备尝艰辛。1939 年 底,方应唐文治之召回上海无锡国专分校任职, 同事有陈柱、王遽常、夏承焘、周予同、陆景周等 名家。1942 年,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国专分校处境 艰难,许多师生离沪返乡,各奔前程。钱仲老也应 陈柱师之邀,于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结束了无 锡国专的教学。其培养的文史专家有马茂元、汤 志钧、杨廷福、姚奠中、吴孟复、陈祥耀等。
钱仲老晚年回顾在无锡国专任教期间的教 学方法,称其从有裨于学生研究和习作的教学目 的出发,认真安排教学内容,保证重点,顾及一 般,帮助学生掌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领。讲 课注意比较研究,注重揭示规律性的东西;对学 生也并不要求死记硬背。考试方法是每学期两次 小考,一次大考。第一次小考是综合题,考察学生 的考证、分析能力,如《试谈苏李赠答诗的真伪》, 只要言之成理,结论不必与老师相同;第二次小考则是命题写诗。大考则 既考写诗,也考综合题,如《试比较谢灵运、谢脁 诗作》,这就要求学生平 素要熟悉二谢的作品,否则无从下笔。我与另外一同学1979 年考入江苏 师范学院,追随钱仲老攻读硕士学位,其实无锡国专就是江苏师院的前 身之一。因为1949 年4 月,无锡国专改名中国文学院,1950 年秋并入苏 南文化教育学院,1952 年,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和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数 理学院合并,在东吴大学旧址建立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 学院,1982 年改名苏州大学。1958 年钱仲老由南京师范学院调入江苏师 院任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等于又回到了无锡国专。他对我们基 本上还是沿用以前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是考虑到我们因为“文革” 因素,基础较弱,要求不如当年严格,比如考证方面训练不多,也没有要 求写古诗,让我们留下遗憾;但对培养我们综合分析能力方面抓得甚紧, 特别强调要勇于开拓,敢于标新立异。我记得综合考试题出得非常好,都 是很少人涉及过的,因此绝少依傍,必须独立思考。比如《论诗味》,要求 对古代文论中的“诗味”范畴给予科学的解释,既涉及文艺理论问题,也 要作训诂考证,对我锻炼很大,论文得到钱仲老的肯定,并推荐给学报发 表,这是我首次发表学生论文,很受鼓舞;又如《论文心雕龙的奇正说》, 也很“冷门”,只见到一位学者论及此题,但其观点我不敢苟同,乃从商榷 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得到学界的认可,被选收到《文心雕龙论文 选》;再如《陈子龙词学观刍议》,这是全新的论题,也是我初次接触陈子 龙的研究,收获甚大,论文被钱仲老选入其主编的《明清诗文研究》,而我 近年编纂整理《陈子龙全集》,似乎当时就已埋下“伏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