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打响“瓦仓米”品牌-本报记者 王英

打响“瓦仓米”品牌-本报记者 王英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4.2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三峡日报

【出版日期】2010.04.2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村情档案】瓦仓村位于远安县茅坪场镇东部,与当阳市庙前镇相邻,是大革命时期著名的瓦仓起义发源地。辖7个村民小组623户2121人,面积2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47亩,山林面积25725亩,绿化率覆盖率95%,有丰富的林、煤资源,盛产水稻,是全县优质大米之一——瓦仓米的生产基地,现有煤矿企业2家。2006年,被纳入远安县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早就听说瓦仓是鄂西的革命发源地,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4月13日,记者乘车沿着平坦的瓦铁村级公路,来到了瓦仓村。 刚到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付家忠,早已等候在这里了。简单的寒暄后,付家忠就匆忙地向记者告辞了。“付书记今天实在太忙了。走,我带你到村里逛逛。”在大学生村官薛代伟的提议下,记者坐上瓦仓村六组组长宋仕龙的货车。“现在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这几年,村委会立足本村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食用菌、优质大米等特色农业产品。目前已依托瓦仓大米产业优势,牵头成立了由120名村民参与,拥有优质稻种植基地2500亩的‘瓦仓大米专业合作社’,打响了瓦仓优质大米的品牌,提升了粮食作物的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薛代伟向记者介绍说。 说话间,车子在“瓦仓大米专业合作社”门前停了下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42岁的汪宗平正在吃午饭,他连忙放下手中的碗筷,兴致盎然地和记者聊了起来。“以前,村民把稻谷拖到当阳、远安等地卖,100斤才能赚3元。”有着10多年贩稻谷经历的汪宗平,意识到光卖稻谷根本赚不到钱,有自己独有品牌的深加工产品才有销路。在2008年,汪宗平作为“瓦仓大米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自己出资注册了“瓦仓村”商标,目前正在申请地理标志商标。“现在,村民们不出村,通过专业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后,再进行精细加工,打着‘瓦仓村’注册商标,使用统一的包装,销到市场上,100斤较以前至少多赚2-10倍的钱。年底,村民们还可以拿到10%的分红。而且,以前农民们都觉得种粮食赚不到钱,出门打工后,许多田都荒着了。而现在,谁家有荒着的地,就有人要抢着种,田也不荒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汪宗平高兴地向记者娓娓道来。“我要买十斤稻谷种子。”正说话间,七组村民王洪军来找汪宗平买谷种。“现在种粮食,我们不出村就能卖到好价钱,每年都能给家里增加好几千元收入。专业合作社可是为村民谋了利啊!”王洪军由衷地感叹。 趁着高兴劲儿,汪宗平邀请记者到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去看看。“这是我和社员共同投资入股购买的40万元的大米加工成套设备;这是两个400多平方米的仓库,去年过年前库存的50多万斤稻谷,现在已卖得剩下不到10万斤了。” 汪宗平说:“我们有信心把瓦仓大米做大做强。但在发展中也有许多困难,每年在收购旺季时,需要几百万元流动资金,这对种田的农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我们手头上顶多只有五六十万元,我们急切盼望政府能多提供政策优惠,帮助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也希望瓦仓大米能够更多地走出去,参加各种食品博览会,可不知道参加的程序该怎么走,希望相关部门多在市场开发上加强引导。” 回到村委会,忙碌的付家忠也刚刚回来。他告诉记者:“作为生长在瓦仓革命根据地的后代,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这一历史品牌。是否可以借助这一历史资源优势,加强保护和开发,发展红色旅游,希望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能为我们出谋划策。”【记者附言】瓦仓作为打响鄂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也率先实现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在理念上转型;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是因地制宜,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记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瓦仓村村民们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老区精神,建设富裕瓦仓。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他们不再因循守旧,而是立足本村实际,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正大步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