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八旬老人王英才资助贫困学子

八旬老人王英才资助贫困学子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1.1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北方新报

【出版日期】2010.11.13

【版次】第04版 (特别报道)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

文·摄影/本报记者郝少英

王英才

15年前,她患了脑瘤,卧病在床5年之久,之后,她凭着顽强的毅力站了起来,后来又坚持上老年大学,她阳光的心态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就是呼和浩特市80岁的王英才老人。近日,王英才老人作出决定,要在有生之年,每月拿出200元资助贫困高中生。

决定资助贫困学生

第一次见到王英才老人是在两年前,那时候,老人因为病痛的折磨,走起路来不是很灵便,但是精神矍铄。进门后,老人给记者介绍起她在老年大学的生活,还为记者弹奏了一曲《献给麦丽丝》。

11月1日,再次见到王英才老人时,她依然精神矍铄,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只是多次抱歉地对记者说:“10年了,每天坚持步行到老年大学上学,一走一个钟头。现在,年龄大了,走不动了,只好在家练练书法、弹弹琴,闷了就给老年大学的同学打打电话。”

说话间,老人从衣兜里掏出200元钱塞到博客公益助学发起人马海宏的手里说:“从《北方新报》看到那些贫困学生的情况后,我都哭了。我上老年大学这些年花了很多学费,现在腿脚不灵便了,不能上学了,就用我上学的这些钱帮助贫困学生吧!”

与病魔斗争重新站立

王英才出生在上海,上世纪50年代参军,60年代初到北京航天部科工三院做机要保密工作,70年代初跟随丈夫来到呼和浩特工作。

王英才和丈夫是在部队相识的。1995年,王英才不幸患上脑瘤,因为肿瘤的压迫,导致下身瘫痪,整整5年,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丈夫的悉心照料。

“一想到躺在床上要别人来照顾,我就非常难过。我便非常想念远在上海的父亲和哥哥,我想回到他们身边。”王英才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英才的身体好了些后,她回到了上海,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父亲和哥哥。当时,亲戚们都劝她去做手术,王英才拒绝了,她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还是保守治疗好些。

在家人的照料下,王英才先是慢慢地试着坐起来,尽量多活动手脚,几个月后,在家人的搀扶下,她可以慢慢挪动身子。

半年后,王英才到北京复查,结果她的脑瘤缩小了,连医生都感到意外,这更加坚定了她站起来的决心。回到家后,在老伴的搀扶下,她每天扶着墙一点一点地走路。

“那时候,腿脚不听使唤,想要迈一步也很难。我就暗暗告诫自己,要坚持,要忍住。”王英才激动地说。

10年拄拐杖上大学

王英才每天坚持锻炼,终于能走路了。她笑着对老伴说:“要是没有你,我也许就站不起来了。”

让王英才没有想到的是,她能走路了,老伴却病倒了。不久,老伴就去世了。

10多岁就到部队,在部队认识了老伴,一起风风雨雨那么多年,王英才不堪丧偶之痛。她哭着对儿女们说:“你爸把我伺候好了,他却先走了,留下我一个人,我也不想再活下去了。”王英才甚至还跑去撞墙。

“现在想想人走了不能回来,活着的人只能好好活着,既然要活着,就要活出个样儿来。”王英才这样勉励自己。

“你知道吗?我每天拄着拐杖到老年大学,光路上就得走一个小时。到了学校,衣服都湿透了,老师一看我这样,哪敢收呀?我就给学校写保证书,写上自己承担责任之类的话。遇上校外活动,学校也不敢让我去,都是大学里的那些同学们,他们抬也要抬我去和他们一起出去,是他们给了我勇气和决心。”王英才说。

“要上课就得像个学生,上课前得预习,课后还得用心的背呀、记呀。要不老师上课提问,回答不上来就很没面子。这样的练习很锻炼人,现在我的记忆力特别好!”说着,王英才就背了记者的电话号码。

知足常乐乐于奉献

“我从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变成一个老顽童,周围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都说,和我得了同样病的老人一个个都没了,怎么我还活得好好的呢?我就告诉他们,秘诀就在于知足常乐,乐于奉献!”王英才笑着说。

在王英才的心里,即便是人老了也要有所追求。“我就想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王英才说。她告诉记者,她已经和家人商量好,每月拿出定额资金资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继续上学。“我还向社区居委会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已经是预备党员了,党员就更要乐于奉献啊!”王英才乐呵呵地和记者说。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