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代课教师王英富:下辈子还当老师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9.08
【版次】第40版 (特别报道)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
文·摄影/本报记者 张媛娜
王英富,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一个小山村里的代课教师,满怀对教师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在自己故乡那所学校的三尺讲台上走过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一走就是20多年。
体制改革,学校撤销,当所有学生和老师到其他乡镇的学校学习工作时,他选择了留下,守着让他恋恋不舍的校园。置身冷清的环境,背负生活的艰辛,依然无怨无悔,他说:“下辈子,我还当老师!”
山村执教20多年
9月5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十九号村。正值秋收时节,村子里的人大部分都在地里干活,王英富也不例外。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找到了王英富家的地,他和妻子正在收割胡麻。看到记者来访,王英富露出了笑容,嘴里连声说着:“欢迎,欢迎”。
村口,土坯围墙和3间低矮的土坯房组成一个院落,在不足20平米的小屋里,一盘炕、一台老式电视机和一组破旧的老式衣柜,这里就是王英富的家。“住在这里20多年了,一直没挪过窝。”王英富说。
1953年,王英富在这个小山村里出生。年少时勤奋好学,1973年顺利高中毕业,3年后进入十九号村唯一一所学校工作。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英富说:“我上学时特别敬佩老师,心想将来能当老师就好了,所以,进入学校以后,干工作非常投入。那时,我负责好几个班的语文和数学教学,每月挣9块钱外加30个工分,每个工分大约2毛钱左右……”
1983年9月,十九号学校教师体制改革,作为一名代课老师,王英富遭遇了事业上的第一个低谷,他被解聘了。面对现实,王英富没有灰心丧气,“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一边务农一边温习教材。
1984年9月,他被学校再次聘用。出乎意料的是,他被安排做了食堂掌勺大师傅。就这样,王英富在学校食堂一干就是8年。
“1992年,学校领导找到我说‘把你放在食堂屈才了,你应该当老师。’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都说不出话了。”王英富说,再次拿起自己心爱的教鞭,站在渴望的讲台上,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教书。
据王英富介绍,当时,十九号学校有8个年级共8个班,他在做班主任的同时负责部分班级的语文和数学教学工作。为了增强学生素质教育,他还承担了7个班的音乐、体育、美术教学。为了做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他自学了二胡、脚踏琴等乐器。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王英富执着地认为,正因如此,他义无反顾地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20多年。
学生的偶像
执教20多年,王英富已经无法记清自己教过多少学生。“如今,他们有的成了干部、有的做了人民教师、还有的成了工程师。”王英富骄傲地告诉记者,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他的两名学生还先后回村看望了他。采访中,王英富拨通了他们的电话。
“王老师只教过我3年,但是我对他的印象很深。他的兴趣很广泛,不仅会弹琴、拉二胡,而且会画画,上体育课还和我们一起活动,在那个年代,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偶像,是我们眼中的好老师……”在呼和浩特市工作的张琪这样评价她的老师。
张琪出生在十九号村,虽然8岁时就随父母搬到了其他地方居住,但是她经常回去探望居住在十九号村里的亲戚。她说:“当年教过我的老师,只剩下王老师还在那里居住,所以,每次有机会回去,我都会去看看他。”在张琪心里,一位好老师永远值得尊敬。
王英富所说的另外一名学生名叫张俊和,现在凉城县银行系统工作。“教学很有方法,对学生态度友善,也很幽默,同学们都把他当成自己的大朋友……”这是王英富在张俊和心中的印象。张俊和告诉记者:“那时候,王老师在学习之余,经常和我们在一起,鼓励我们,所以学生们都很喜欢他……”。
“王老师的鼓励,让我在求学路上一直坚持下去。现在,我生活很幸福,每年临近教师节,就不由地会想起他。”张俊和说。
重病缠身也不愿离开学生
王英富家里的柜子上摆放着一些药瓶,他说:“十几年前,我生了一场重病,从那以后,就离不开药了。”
1996年春季,王英富的身体出现浮肿,肢体变得有些僵硬,而且浑身疲软乏力。但是,他没有及时去就医,而是咬牙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直到暑假,王英富才来到市里的医院进行检查,他被告知肾脏有问题,但是治疗了一段时间,病情也没有好转。那年9月,怕耽误给学生上课,王英富不顾医生的反对,毅然回到学校,带病教学。
从家到学校,大约400米的距离,王英富却要走上半个多小时。“那时,我的脸肿得像个盘子,吃不下饭,医生和亲戚朋友都认为我有生命危险。”即使这样,王英富都没有动摇继续工作的决心,上体育课的时候,他就坐在操场上给学生们上课。“我是一名代课老师,工作就应该尽心尽责,才能有好的发展。因为生病耽误教学,半途而废就不值了。”王英富说。就这样,整整5年,他一边和病魔抗争,一边坚持教学。
2001年,王英富的病情明显好转,但是医生告诉他,他必须每天按时服药,否则病情就会反复。
留守校园
1995年,十九号村学校初中年级被取消。2005年,凉城县政府体制改革,十九号乡政府与曹碾满族乡政府合并。两次改革让学校的学生人数直减,2005年,学校里6个年级只有100多名学生,全校教师也只有14名。由于学生数量少,流动性大,十九号村学校于2008年停办,所有学生被分流到其他乡镇的学校读书。那一年,王英富正好带完毕业班,他的教学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
学校停办的时候,大部分老师随学生被分配到了镇里的学校,但是,王英富没有走,他决定留下来看守校园。
“我出生在这里,我的家也在这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我的足迹;我做人民教师的心愿在这里实现,我对学校有着特殊的感情,舍不得离开!”王英富动情地说。
记者跟随王英富来到十九号村学校。学校的部分围墙已经坍塌,从校门到教学区的土路两边杂草丛生,教室的门和玻璃没有了,窗框锈迹斑斑,空荡荡的校园显得很是荒凉。“走进学校,我的耳边总会回响起上课的铃声和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眼前总是浮现着学生们追逐嬉戏的身影,一切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每每置身于此,王英富就会感慨万分。
校园的杂草间依稀可见一条窄窄的小路,这是王英富踩出来的。从决定看守校园的那一天开始,他每天都会来学校走走,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不论严寒酷暑,都阻挡不了他的脚步。村里经常有人笑着问他:“你每天在那个空荡荡的校园里走,有啥意义?”王英富对记者说:“我也经常问自己,可我就是改不了这个习惯,看看心里踏实,觉得自己还是一名教师。”
离不开那所学校
中午时分,十九号村五六十间土坯房沐浴在暖暖的阳光里。
走在村子里,王英富不无感慨地说:“以前,村子里人多,非常热闹。自从乡政府搬走之后,这里的住户越来越少,现在留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了。”
王英富说:“我原本有50亩地,生病之后,便将40亩地转让给其他村民耕种,自己仅留下10亩,种些土豆、莜麦、胡麻来养家糊口。”
如今,王英富的一双儿女都已经成家,在呼和浩特市打工。儿女几次要求他和老伴儿到呼和浩特市一起生活,但是都被他拒绝了,原因就在于:“我就是离不开这个地方,离不开那所学校。”
在王英富家里的炕上,堆放着一些过去的教科书和文学著作,他偶尔还会拿起来翻看。“如果有机会对自己的命运重新选择,您会怎么选?”记者问,王英富不加思索地回答:“下辈子,我还当老师!”
对不起儿子
王英富有一双儿女。“当年,儿子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错。如果我没有生病,孩子就不会辍学。”提起自己的儿子,王英富的眼睛里泛起了点点泪光。
因为种种原因,王英富最终没有改变代课教师的身份,从1976年进入十九号村学校到现在,他的工资由9块钱外加30个工分历经数次调整,定在了现在的每月240元。而他重病5年间,医药费花了约3万元,这些钱都是借来的。
王英富生病那年,女儿在家务农,儿子读初中一年级。“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供孩子上学,我生病不能干活,家里的农活还得有人干。另外,治病欠了那么多债,光靠我微薄的收入什么时候才能还上?”王英富说,无奈之下,他的儿子辍学了,农忙时节下地干活,地里不忙就外出打工,挣钱替家里还债。“我永远忘不了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流泪的样子,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儿子,没能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没能给儿女创造好的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