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小社区里的“大”书记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4.04
【版次】第1B版:头版新闻
【入库时间】20140430
【全文】
中国梦 赶考行
职工力量
本报记者李蕙芸
66岁仍然工作在社区一线,王英笑称:“我就是一辆旧车,虽然有些零部件生锈了、老化了,但动力还很足。只要社区工作需要,这台旧车就要发挥作用。”
这就是保定定兴县新华社区党总支书记王英。一个曾经主动从县经贸局局长位置上退下来,却担起白手起家建设社区的重任;把一个脏乱差、上访集中、矛盾尖锐的小区,建成和谐稳定的精品社区;曾经多次请辞,却被居民“强制挽留”的“芝麻官”。
群众称他
“是个办实事的好官”
跟王英聊天,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当多大官、挣多少钱,要看自己为别人做多少有用的事。”他是这么说的,也这么做到了。
2002年春天,他主动辞去县经贸局局长职务。同年夏天,他临危受命开始组建定兴县首个社区党组织——新华社区党总支。
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事事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处理得不好就会出大事。尤其是他工作的这个社区,是14家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家属聚居区,如何做好下岗失业职工及家属教育管理工作,处理好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摆在王英面前的难题。
王英和同事们一上任就马上对全社区700多户居民进行了逐户调查摸底,陆续为300多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低保问题,为135户特困群体解决了住房补贴,为110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为6名离退休干部解决了医药费和老干部经费,为全体居民办理了医疗保险。此外,每年定期与用工单位和劳动保障部门联系,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实现了全社区家庭零失业。
“是个办实事的好官!”这是居民们对王英的评价。
友谊胡同是该社区一个散居居民区,居民70多户,由于地势低洼,排水管道堵塞,一到汛期雨水全部灌入胡同,积水1米多深,房屋被浸泡,居民不能出行,多年来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王英的努力下,在城区党工委的支持下,总投资2.6万元的友谊胡同下水管道改造工程终于完成,解决了几十年来遗留的老大难。居民们连声称赞:“社区干部胜亲人。”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