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36户村民合伙开发旅游景点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0.10
【版次】6黄石势
【入库时间】20131211
【全文】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记者 贺介飞 文/摄
很多年前,像许多村民一样,倪方江会在夜里划着小木船到仙岛湖里撒网捕鱼虾。第二天清早,划着船到王英街上叫卖。如今,59岁的他虽然夜里也会偶尔撒网,但多半时间,他会守在刚刚开业不久的“仙福山”景点上,因为他现在不但是景点的讲解员,还是股东。
15年前,村民勒紧裤袋迈出第一步
王英镇泉丰村南山下倪组背依青山,面临仙岛湖。中国地图上唯一标明“仙姑殿”的地方就是这个自然湾,因为山顶上有座著名古刹——仙姑殿。
村民倪方江说,从1973年起,他们这里家家户户靠在水里捕点鱼,在山上种点柑橘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1998年,时任王英乡党委书记的刘修华问泉丰村村主任倪方松一个问题,村里无田少地,怎样找到一条出路?
“一是发展旅游业,二是种植业,三是养殖业。”72岁的倪方松是“仙福山”景点的发起人,他告诉记者,当年他是这么想的,如今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
上世纪90年代末,围绕王英水库发展旅游业的口号刚刚喊出,倪方松就认为旅游将是王英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
为吸引外地老板投资旅游建设,1998年,倪方松和村民商量,决定将位于山顶处,海拔600余米的仙姑殿移到山下来,准备建仙姑二殿,方便日后游客和香客前来。
没有钱,倪方松跑到通山县的族人处募集了2350元,可这点钱远远不够。最后,他到组里挨家挨户做工作,每户集资300元,筹集了1万余元终于将仙姑二殿盖了起来。
村民尝到旅游业甜头,也有了自己的算盘
仙姑二殿建起来了,但除了香客多了些外,这里依然一片宁静。直到2006年,倪方松和村民终于看到一丝曙光,三溪镇一老板愿意来这里开发旅游景点。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经营和投入等原因,最终这个景点还是关门谢客。当周围的景点一个个游人如织时,这里依然冷清。
2011年,按照景区统筹规划,南山下倪组整体搬迁到王英镇街上。原本还有人家居住的湾子成了荒村。
仙岛湖的旅游建设正如火如荼,南山下倪组不少村民买了游船和快艇接送游客,有的则开农家乐,随着仙岛湖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游客量见涨,村民在旅游服务上尝到了甜头。
“本来也没什么土地,山林这样荒废大家心里都很难受。”倪方松说,现在大家手头上有了点积蓄,与其坐等他人来开发,不如自己想办法。
今年开春,倪方松和组长倪承柏找到泉丰村村支书石兴山。没想到,村里也正有此意,于是,由村里牵头,村民集资入股的设想被提出。
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困难家庭人力入股
6月份开始宣传发动,以1万元起底,鼓励村民入伙。7月初,石兴山带着倪方松、倪方江等村民前往山东、江西考察旅游景点,学习外省先进经验。
依托仙姑殿佛的主题,考察回来后,村民起了“仙福山”这个名字,并着手开工建设,9月26日,景区开门迎客,仅用了3个月,第一期工程基本完工。
9日下午,记者踏上了“仙福山”。快艇在碧波上划出一道白浪,还未到景区,远远就看到一尊金黄色的大弥勒佛盘坐在山腰上。
“将军炮台”、“龙宫”、“鬼城”、“民俗风情”、“观湖亭”、“雷峰塔”、“仙姑殿”、“十二生肖”,从上山到游完整个景区,一个小时时间里,步步为景。
村民倪方柏有两条快艇,平时他就在景区拉拉游客,这次组里搞旅游开发,他也投了1万元。“今年十一黄金周首日,景区游客比较多,反响也比较好,我准备再追加投资。”倪方柏说,他算是投资最少的,组里许多在外地打工挣了钱的是主要投资人。
“一人红只能红一点,大家红可以红一片。”倪方江说,目前,组里还有11户较为困难的家庭没有入股,但大家想办法让他们出力,以在景区建设上的工钱当做入股资金,不能让一户村民掉队。
石兴山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有农家乐76户,游船49艘,货车18辆,经营土特产98户,全年综合收入达800万元,5000余人口共有1000余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服务行业,旅游业成了村里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