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走自主创新品牌之路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7.11
【版次】第A15版 (企业·人物)
【入库时间】20120110
【全文】
英特在时装周上的展台。
青岛博英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英。
■本报记者姜岭君 见习记者姜吉吉
在专访王英之前,记者已与她见过多次面。此次见面,她依然是谈笑自若、优雅干练。说起她的企业,她笑如春风,如办公楼墙上挂着的一幅幅色彩艳丽、穿着时尚、高雅的宣传画一样,即刻感染你。
王英是做外贸出身,经她一手创办起来的青岛博英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目前是青岛为数不多的几家知名运动品牌企业之一。在她的“掌舵”之下,博英特从外贸代工到启动自主品牌,再到现在团购、外贸、品牌运营并驾齐驱……完成了一次次完美的蝶变,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品牌之路。
因日语结缘服装
王英与服装行业的缘分,是因为一门外语结下的。
1991年底,王英进入日本森林株式会社青岛事务所工作。因为学的是日语,所以她被安排做翻译工作。日本森林是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纤维公司,在青岛设有很多分支企业。“我当时经常跟着去服装厂,接触到业务上的很多知识,很多专业术语不懂就学,这样我就进入了服装这一行。”王英说。
每天的耳濡目染,加上女性天生对服装行业的灵性,王英对服装行业有了越来越大的兴趣。有一天,一位朋友半开玩笑地对她说,“王英,要不你自己干吧!”一句话,在王英的心中激起了波澜。
1998年,王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青岛凯莱大酒店租下了一间办公室,招了一个业务员,一个技术员加上一个司机,四个人成立了一家外贸事务所。王英至今清晰地记得,开业那天是1998年6月1日。
很快,王英得到了第一笔订单生意。“我记得很清楚,订单号706,是对日医疗床单,现在也一直在做。”王英回忆说。
勤奋努力、自身的语言优势,加上当时利好的外贸政策,王英接到了一个又一个订单,生意做起来可谓是顺风顺水。做到半年时,手头的订单已经积累到了200多万美元,王英顺利赚取第一桶金。
打造自主品牌
2000年对王英来说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王英成立了博英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8月份又创办了博英特纺织品有限公司。为了抢占行业制高点,公司接连引进日本、美国等国一流的生产设备,不断拓展外贸业务,成为阿迪达斯、彪马、卡帕、锐步、迪斯尼等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
多年为国外品牌代工,使王英对品牌有了更深的认识。她经常自问,为什么不能创办自己的服装品牌?为了印证自己的实力,她做了大量注册企业品牌的工作。
2008年4月12日,博英特在青岛大学体育馆举行了盛大的品牌运营启动仪式,并邀请前兵乓球世界冠军李菊作为代言人,宣布博英特品牌正式进军全国市场。同年,博英特拿到青岛市名牌和出口品牌的称号,品牌建设进入了一个更高平台。
王英认为,一个企业要长久生存,就要不断满足市场新的需求,完善产业链。于是,在保持外贸、内销“两条腿”走路的同时,公司积极“开枝散叶”,以打造团购第一品牌为目标,积极扩大市场份额。在今年青岛国际时装周上,博英特将展位面积扩至100余平方米,展出了休闲运动系列、健康纺织品系列、以及刚刚启动的健身器材系列,成为时装周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崇尚细节主义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打拼起来的企业家,王英身上有着那个时代人刻苦勤奋的可贵创业品质。公司成立初期,为了尽快熟悉财务,王英自己学习记流水账,还抽空去专门的学校参加培训,学习了解增值税、出口退税等专业知识,晚上和周末经常不能休息。
细节决定成败。王英认为,要生产出高质量、合格的产品,必须制定规范的管理手册,建立一套细致、严谨的流程。
为此,她从生产第一线干起,在工厂呆了整整两年,全力以赴建造流程。“衣服生产的工序非常细致和繁琐,每个字每张图都要仔仔细细地看,上上下下有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这要求我们必须作出式样书,避免犯错和少犯错误。”
说着,王英找出了一本“检验记录表(上衣)”给记者看。记者看到,各部位怎么裁剪,缝制有什么要求,包装方法是什么,吊牌怎么挂,用几号线,刺绣的位置,用什么色……各个细节都标注得非常清楚。“人们常常说,干过服装行业的都能去开飞机!”王英笑着说,“式样书得到客户的确认意见后,再配上我们的样品和样板,五六套东西齐了之后才能开始生产。”
一本管理手册凝聚了王英大量的心血,而她觉得这样很值得。“有这样一套标准去检查,我们生产的订单就会比较放心。虽然我们的客户不会要求得那么严格,但是我们自身首先会杜绝问题的出现。做服装生意就是要细致,绝不能仅仅是简单地去跟单。”王英说。
这几年,王英虽然已经不再负责具体业务,交由专门人员进行“打理”,但是她依然停不下来,四处“充电”学习。2003年,她在青岛参加了MBA企业管理的学习,2005年拿到了硕士证。2008年,她赴北大进修学习品牌营销,完善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企业品牌定位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觉得作为公司负责人,应该掌握必备的知识,需要不间断地去参加培训,充实自己。”王英说。“一针一线连接五洲,点点滴滴造就辉煌”,这是博英特公司的一句宣传语,也是王英一直坚持遵循的一个原则。这么多年,在经营自有品牌的同时,她依然坚持做国际大品牌的生产加工。她说,她怀着一份借鉴别人经验的渴望,希望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博英特这个自有品牌做大做强,并迈向更大的舞台。
对 话
记者:服装行业大都有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您对自己的品牌定位是什么?
王英:我们把产品定位为中高端,以团购为中心,产品服务于政府、学校、各大企业,满足运动会、礼品、福利需求。倡导大家穿着正确的功能运动服装,开展正确的运动。当然,我们会不断了解客户需求,比如有的客户希望添置健身器材,公司就可以提供。我们希望能满足客户多种需求,而不仅仅局限在运动装。
记者:质量是品牌的根本,作为一家纺织服装企业,您是如何抓产品质量?
王英:质量永远是企业最重视的,博英特的一针一线都非常考究,很多都是进口的。我们常年与日本东洋纺合作,这家企业的产品属于世界一流,处在纤维行业的尖端。最近我们推出很多纤维面料,像阿迪达斯吸汗速干面料,这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总的来说,针线的不同,决定产品的质量。一旦不合适,面料会受影响,经过十年的磨合,在这方面公司已经有自己的标准。
记者:您本身是学日语出身,工作中经常跟日本客户打交道,您认为日本企业有哪些地方是值得借鉴的,管理人员工作观念上与中国的差别是什么?
王英:说起日本,首先他们严谨认真的态度在世界上是一流的,这和德国一样,我们工作中打交道也的确是能够感受得到。他们都有一种“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一件事情不确认完不研究出结果就不罢休,必须把所有的东西都弄明白。另外,他们的工作计划非常严谨。比如,来洽谈之前会提前两三个月就把计划做好发过来,这样也会提前让你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际上在无形中也感染了我们的工作人员。还有一点,他们会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工作是工作,玩就是玩,请他们吃顿饭或送个礼物,他们会非常高兴,但绝不会因为此就把价格让出一些,他们在维护企业利益的事情上是高度负责的。
记者:现在很多企业都说转型,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英:我认为转型不一定是跨行业的转型,跨行业的转型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转型,对整个企业和团队来说就是新的领域。还有一种转型是企业内转型,比如你的产品怎么升级,这种转型对传统行业来说可能更顺畅一些,成功率和安全系数也更高。再一种转型是企业负责人思路的转型,怎么把格局放大,在这个行业内如何与时俱进,怎样和政府对接,和员工对接,和企业家对接,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模式,这也算是一种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