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令和他的人防情缘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1.1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820
【全文】
鸭绿江畔的古城集安,景色秀美,风光旖旎,王英令老人和他的家人就生活在这座小城里。从年轻时代的浪漫爱情到年逾古稀的伉俪,几十年来,夫妻二人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都奉献给了光荣的人防事业。 抗美援朝时期,王英令受命负责修筑丸都山城的山洞加宽连通工程。他把医专毕业在县医院当大夫的妻子弄到工地,参加工程建设。如今,71岁的老伴儿董荣兰慢声细语唠起来:“那个时候,喊着口号,唱着歌,一推一拉比着跑,看谁干得欢干得多,可热闹了。他是队长,带头干,洞里洞外运石头,一天下来最少运24趟。那时侯,吃啥?工地没有食堂,全是从家里带干粮,我发的两和面大饼子,又暄又甜,每次都得带好几个,同志们和他抢着吃。工地上,六七十人空前团结。一冬一夏奋战,大家编了歌儿:推动小车搞战备,热火朝天干劲足。洞里洞外两样天,一年四季都相宜。夏天外热里边凉,冬天里暖外面寒。那时我两个孩子还小,每天都是在老儿子哭哭啼啼的闹声中上班。到了工地忙起来,家里孩子全忘脑后了。我虽然是工地医生,但也和同志们一起干。黑白倒班冲在一线。天黑时洞里黑压压的,男同志一遍遍往外拉我。”“那个年代,全民搞战备,我丈夫是工地的头儿啊,劳动光荣的年代,大家都是那个觉悟。多自豪啊!”带着金丝边眼镜、文质彬彬的董荣兰笑得好甜好美,他们晚年的幸福生活又多了一份美好的回忆! 那一年,老王拉响了警笛 1995年,古城集安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直接危及全城八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夜色中,全城的人沿街往后山拥。千钧一发之时,退休的老王担心警报器拉不响,顾不得老伴、孙子等一家子人,三步并两步往政府大院跑,拉响了撤离警报器。负责警报的老侯告诉他:“多亏你来了,市长来好几趟了,可把我紧张死了!”是啊,这可涉及全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爱家爱老伴的他,在重要关头,撇下了小家和亲人,这是老王的人生境界,省劳模,那可是老王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心系人防死不休 “平战结合”方针英明伟大,谁知战争哪一天发生,光指国家肯定不行,老王这辈子的神经全放在这上面了。他这一生最光荣的事,不仅仅有亲自指挥、手推肩扛修了全城地下主体战备洞,还有一段创办人防水泥制品厂的经历,那时,他的事迹不但轰动整个吉林省,还得到了国家人防委的重视和赞扬!集安地处中朝边境,人防工作十分重要。过去,这里不是国家重点人防县市,人防工作没有资金投入。老王可不是死脑筋的人,只要是符合人防政策的他就敢干。他利用人防山洞场地,自筹建起全城唯一一家水泥制品厂,用于全县建设工地。老王在人防建设上确实有点子,他把“全省人防工作现场会”招来了,“全省‘平战结合’经验会也开在了集安。用老王的话说:那些年的人防工作,就靠人防觉悟,就靠自己的力量!建厂赚点钱全用在人防事业上了。为这事,老了老了的老王,也常挨亲属的埋怨。当年,有亲属走他老伴后门,想要点碎石头盖菜窖,可老王就是不答应。老王太认真,他的一腔热情全都给了人防事业。至今为止,老王还是认死理,不论啥时候,谁说什么,他都没后悔过!老王珍藏着自己的美好回忆,他觉得挺骄傲,一箱子的红色证书还有奖章啊,都是党和国家给的荣誉!他这一辈子,就干了人防事业这一行,干一样就要干好它! 和平岁月里的人防人 自从集安变成人防重点市后,老王的感触就大了。他高兴集安的人防事业有了资金投入,还高兴人防可以征集所有建筑的结建费了。种瓜更喜结瓜,当年的战备洞在和平年代发挥作用,也派了上用场,储存着全市市民的蔬菜水果,成为天然的冷储室。他还高兴,在人防工作十多年的儿媳妇小丁也干起了人防工作,圆了他人防事业后继有人的梦。小丁如今是单位的业务骨干,防空袭击预案、城镇人口疏散预案、防核辐射预案等都经她的手,集安人防大小事装在她心里。对她的称呼也很有意思,省市领导和同志们统一称她为老王儿媳妇。岁月流长,老王和他的后人们就这样与人防事业结下情缘。 今年的老人节,集安市人防局局长请老领导们视察指导人防工作:王英令老人亲眼目睹了人防疏散最开阔的主干道、山城战备山洞、全自动的警笛联网设施、街路边醒目的人防宣传栏……老劳模神情庄重地握紧了局长的手。 是啊,终于迎来了和平年代,人防事业靠一代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安全防御系统。古稀老人王英令将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的人防事业。他和他的家人,以及默默地为这项伟大事业而付出的人防工作者和建设者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