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干旱土地里的一股“清泉”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7.23
【版次】第05版:社会新闻
【入库时间】20130930
【全文】
本报记者王润华
固原市西吉县十年九旱,田坪乡地处西吉县西部干旱片带,更是“十年十旱”,长期以来,只能采取广种薄收的种植模式。为了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11年,该乡黄岔村第一个大面积推广旱作节水农业。
在推行旱作节水农业设施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叫王英,是黄岔村党支部书记。
见到王英时,他正在办公桌前认真记录着学习笔记。记者看到,在他的办公桌上,有厚厚的几本学习笔记。他常说:只有学深、学透政策,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政策。
说起旱作节水,王英打开了话匣子。作为当地的“新鲜物”,刚开始实施时,村上老百姓都不愿覆膜。王英和其他村干部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动员工作,在宣传和动员下,群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动了起来,当年完成覆膜1.2万多亩,占全乡总面积的35%。第二年收获时,覆膜种植产量明显高于传统种植的产量。效益最具有吸引力,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此后,黄岔村的覆膜面积逐年增加,农业产量连年提高。
如今,群众已把旱作节水农业种植模式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并围绕旱作节水农业,对农业内部结构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农民的收入逐年增长。黄岔村的老百姓说:“这多亏了我们的王支书,不是王支书动员我们覆膜,我们可能还是传统的广种薄收种植模式,这几年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收成。”
2008年,王英开始担任黄岔村党支部书记。5年间,他不仅带领全村村民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增收致富,还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该村先后举办了“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评选出文明户30户,并积极举办文艺、体育节目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如今,村里学习种植养殖的人多了,看书、打球,参加文艺活动的人也多了,全村上下呈现出社会治安稳定,经济较快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局面。
对于自己做的事情,王英觉得都是应该的,他坚定地说:“只要我在村支书岗位上干一天,就要和其他村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实在在为乡亲们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