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英琦向天借生命的高歌

王英琦向天借生命的高歌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7.2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安徽市场报

【出版日期】2008.07.28

【版次】第B5版:品读周刊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采访王英琦缘于她诸多的“传说”,前不久的一个下午,记者路经大西门环城公园时,巧遇正在练拳的王英琦老师,遂停步相邀。王老师慨然允诺,答应在原地相见,但随后的几天早上,记者应她之说,前去旧地寻访,却二次而未见其人。后来才知道,她练拳从不拘于场所,人众时她则远之,人少时则临之,正合乎中国道家心法中的自然之道。

第三次再访时,记者终于在琥珀公园里见到了她矫健的身姿。微微的晨风中,只见她凝神、定气、移步、换形、沉肩、甩臂,整套动作舒展自如,似太极亦非太极,夹揉了自创的舞蹈元素,轻盈处如杨柳之回风,迅疾处如流风之吹雪,一种优柔的力量由内而外,散发于全身的关节处,毫无凝滞之相。觉察到我来之后,她从容地收了拳式,气不长吐,和我谈起了她的修炼之道。

返老还童的 “内丹功”

这些年,王英琦一直深居简出,遍览古代典籍。每天中午12点到2点准时练功,看的是《道修学》、《黄帝内经》之类的书。太极拳只是她外炼的一种形式,她真正修炼的功夫是中国失传已久的“内丹功”,最高境界可以返老还童。她说习练此功已快十二年了,到明年,她就刚好赶上一个大循环,功力会增进许多,到那时,她就会变得更加年轻。

当然,许多人对她的修炼不以为然,怀疑她的真实性,甚至有人说她已“走火入魔”了。但王英琦却告诉记者,这十几年来,她的身体有了许多异于常人的变化:早年体弱的她如今病不上身,咳嗽感冒都不见一次。而她目前的修炼,则已然到了“候机待时”的境界了。她如今已不再炼功了,而是让它(功力)自己在体内内炼。这种现象就是说她可以长时间不进餐,靠开发自己体内的垃圾细胞进入微循环来维持生命的运转。她说她的身体内已产生一种低频震荡,即使在这炎热的夏天,连蚊子或苍蝇都近不了她的身。

看着记者将信将疑的神态,王英琦笑着说,口说无凭,再过几年,她那张愈见年轻的脸将是最好的证明。

修炼是对生命的关爱

在王英琦看来,对个体而言,生命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只有生命健康完整才有可能兼顾天下。她现在的修炼就是为了让生命更加健康美丽,其核心价值体系则是中国古代即有的生命科学和养生保健,它与中国道家的核心“天人合一”是相一致的。

在她这里,生命的内在法则和宇宙演化是相一致的,自觉地将个人的生命节奏纳入到宇宙的生命节奏中,正是道家所谓的“天人合一”。因此道家讲求性命双修,关键就是要返璞归真。中国儒家只讲“性”的修炼,而不关心生命自身;国外讲究灵魂,但在王英琦看来,这一切如果没有生命为倚托都将无所倚存。而只有生命立起来,才会有善循环,才会真正做到“治国齐家平天下”。

关爱生命不会只是关注自我,她说人的属性是社会性的,一旦生命健康向上,必然会向社会回归,让生命变得更加精彩。汶川地震所带来的灾难,正是一种以毁灭生命的形式来唤起国人对生命的热爱。没有大的灾难,人们往往不会感到生命的可贵。所以,她的修炼之道正是向生命的终极回归。

愿渡天下有缘人

一直以来,王英琦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她希望千年失传的“内丹功”能在她的身上得到证实,那将不只是为她个人的生命带来解脱。

如今,在正在写一部《太极图上的爱与恨》,将失传多年的“内丹功”破译出来,公布于众,让天下有缘的人都能去学它,让他们的生命更加健康。此外,也将她自己多年修炼的心得公布于众,以她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将生命科学的理论建立起来,让天下的人都能变得无病无灾,更加年轻和向善。她说,等她功成圆满,她要用自己那变得年轻的脸去向西方国家证明中国养生之道是正确而独一无二的。到那时,她会组建一个“中国养生艺术传播团”,先去西方大学去传播中国文化,然后再由西方向国内反馈,让生命养生科学能最终走到大众中去。

而谈到科技,她则认为科技有时是反生命的。她说科技的发展固然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迅捷舒适,但它也让人的四肢弃置,不再走向内心,使得生命被外在的物欲耗散殆尽,不利于生命个体的健康发展。

生活中是一个普通人

尽管这一系列的道家理论讳莫如深,但生活中的王英琦与普通人的生活并无二致,闲暇时也会看看电视,练练拳,也参加朋友的聚会和单位的活动。她说“道”不是执著,而是一切顺应自然,但一切亦都有度。比如饮食,荤、素、酒、茶样样皆可,她都不会太刻意。至于修炼,一句话说到底,就是要保全生命,不要将自己完全抛出去。如果能成功,她会让世人懂得,原来生命还可以这样存在,这样美妙。

采访的最后,王老师露出母性的敦柔。她感喟说,万事皆有缘,对生命的追求要归结于几十年前她淮河之畔的养母给她的教诲。苦难重重的养母在最饥饿的时候就曾将仅有的一个馒头分一半给邻家的小女孩,这种伟大的爱让她铭记于心。她养母去世的时候,她曾在淮河岸边为她立碑:“淮河女儿之墓”,以表不忘淮河人民的养育之恩。她说,淮河之边的养母是她的肉体母亲,而淮河对岸的老、庄则是她的精神父亲。她如今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回报中华文化,即使这一切将来不能成功,她也做到了此生而无憾,毕竟,成不成是一回事,但做与不做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