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美在方寸之间 写意篆刻人生

美在方寸之间 写意篆刻人生

作者:王颖斐蔡斌 出版日期:2014.09.05 点击数:0

【副篇名】——与职业印人王英鹏聊篆刻入门

【作者】 王颖斐 蔡斌

【报纸名称】:松江报

【出版日期】2014.09.05

【版次】第A07版(书海撷英)

【入库时间】20140930

【全文】

记者 王颖斐/文 蔡斌/摄“彝鼎图书自典重,金石刻画辰能为。”走进职业印人王英鹏家,就被这句楹联吸引。环顾左右,笔、墨、纸、砚、砖、刀、书册……无不透着古朴气息。有趣的是,主卧卫生间竟被装修成了“藏宝阁”,用于珍藏书册、纸张、画作等。

1965年出生于松江的王英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松江收藏协会书画部主任、常务理事。在30多年的治印生涯中,其作品曾入展首届全国篆书展、西泠印社首届书画印大展、全国青年篆刻家邀请展、第八届全国刻字艺术展等。生于古城爱篆刻

明清以来,松江人文炳蔚、艺苑昌盛,诞生了像陈钜昌、杨士修、陆鑨、葛潜等有影响力的本邑篆刻家与印学家。康熙至乾隆时期的松江印人,被印学界称为“云间派”。

生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王英鹏,天生喜欢舞刀刻画。别家孩子在打弹子、跳格子的时候,他总在家里静静地刻着图章。夏天,父母给他买冷饮的零花钱,他都攒着买书。

16岁时,他进入上海青年报篆刻函授班,之后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书法系,后又参加中国画院书法篆刻专修班。入门后,买书的欲望愈加强烈,每有闲暇就到旧书店溜达,《现代篆将刻选辑》《汪关印谱》《吴昌硕篆刻选集》《鲁迅笔名印谱》等一一收入囊中,日夜临摹,书法篆刻技艺日进。

“以前要想找本专业书,可难了!”王英鹏说,为了寻找1999年版的《中国现代书画家印款辞典》,他几乎跑遍了上海的旧书店都没能寻到踪迹。整整惦记了两年,直到网络渐渐流行,才通过朋友从网上买到。

先临摹,后研究。这些年,王英鹏收集了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式》以及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等书册。“这两套书汇集了全国各大博物馆内几乎所有名画,是学习书画篆刻鉴定的工具书。”王英鹏轻抚着书页说。临帖悟帖方出帖

在王英鹏看来,学习书法、篆刻,皆得从临摹入手,先须读印、读帖,慢慢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秦汉印章是篆刻的本源。”王英鹏介绍说,上海书画出版社在1987年和1991年分 出版了《十钟山房别印举选》《上海博物馆藏印选》,这两本书里的秦 印章是篆刻的“老祖汉宗”。“要学秦汉的古意,但也要有自己的思想,书中并非方方好印。”他翻开《上海博物馆藏印选》赏鉴古印,“像这方‘陈之新都’,用笔犀利,体现刀感;这方‘绥印’朱白皆妙,实在妙极!”

“秦汉印章多讲究实用,明清则更具技法。”明清时期的作品,王英鹏偏爱黄牧甫、吴昌硕和吴让之。《林皋印谱》《西泠八家印谱》以及《黄牧甫流派印风》《吴昌硕印谱》《吴让之印谱》等,都是他常临摹的印谱。翻开《吴昌硕印谱》,王英鹏指着一方“吴昌硕大聋”介绍说,“这是他的晚期作品,边框用刀杆巧打出残破之感。传说他有时还把印放在草鞋上擦,就是为了追求残缺的美感。”而在要不要做旧的问题上,黄牧甫有着不同的观点。王英鹏说,黄牧甫的作品干净爽利、光洁挺拔、不加修饰,“他认为残缺是时代的遗留,所以要做完整的印。”

篆刻发展至近现代,渐成职业。“一些客人并不追求写意的艺术感,只是要求工整。”于是工笔一路势头渐起。“陈巨来把圆朱文发展到极致。他的手工活,规范到连现在的电脑都做不出那样的效果:把他的印放大好几倍,沿着中心线轴叠起来,完全对称,不差分毫。”王英鹏说,陈巨来喜用冲刀,作品光洁;同为工笔一路的浙派传人王福庵,则喜用切刀,作品边框起毛,断断续续的,有起伏之感。

临摹得多了,王英鹏便开始琢磨起门道来:元朱文一路,至王福庵、陈巨来已臻完美,不妨探索走大、小篆结合于一印之路?他开始主张工写皆学,以写刻工避免呆板,以工刻写以防粗疏,追求重、拙、大境界,得到了诸多名家的很高评价。韩天衡的评语为拙中寓巧、古雅朴素,石开的评语为秦汉气象,古意盎然。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