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爬行动物王国的夜行客
【副篇名】生物博物馆副馆长王英永和他的学生杨剑焕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4.28
【版次】第03版:人物故事
【入库时间】20131020
【全文】
采访/本报学生记者 王安浙 朱静龄
★在王老师、杨学长所发表的2个爬行动物新物种之前,广东尚没有学者发表两栖爬行动物新物种。
★经过5年的大规模调查,目前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是馆藏华南和华东地区两栖爬行动物标本最齐全的博物馆。
背景链接:2011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篇报道———《NewpitviperFound—oneofWorld’ssmall鄄est》(《中国发现蝮蛇新物种》)引来了广泛关注,被报道的蝮蛇学名为茂兰原矛头蝮,身长约2.6英尺(0.7米),是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体积最小的蝮蛇。而此种蝮蛇的发现者竟是一名刚刚毕业的本科生———中山大学2011届生态学学生杨剑焕及他的老师王英永。
毒蛇、蜥蜴、壁虎……如果你看到这些,会不会觉得特别恐怖?这可不是什么动物总动员,而是生命科学院生物博物馆王英永副馆长、及杨剑焕学长二人的办公室。这里陈列着他们新发现的物种标本,像茂兰原矛头蝮,英德睑虎等等,虽然是标本,却一样令人望之生畏,但师徒二人却如数家珍———“目前在高校内,我们的馆藏标本是最多的,且地域性很强。”顿时,觉得这些小生物温柔了好多。
Surprise学生,受访《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2011年,杨剑焕学长在接受《美国地理杂志》邮件访问时提到:“2010年发现的茂兰原矛头蝮是一个‘surprisegift’”,而作为2011届本科毕业生便受访如此著名的国际杂志,杨学长可以算是surprise student。
“当时王老师正在做‘华南地区喀斯特地形中两栖类爬行动物的情况调查’的相关研究,觉得贵州茂兰这个地区会有一些发现,我们便去了那里进行野外考察。”学长回忆道,“其实真的很幸运,由于之前来这一带考察的人少,所以去了两趟就发现了它(茂兰原矛头蝮)。”可幸运不是常常发生。
探索发现在我们看来惊险刺激,事实上险有余,惊少有,野外考察常伴着意想不到的危险,尤其像蛇这种两栖动物极少在白天活动,所以他们多是夜访生物王国。且为了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他们往往将考察地点选在开发程度极低的地区,这更加大了危险系数。一年几十次的野外考察,师徒二人仿佛有了新职业:动物摄影师(趴在水里为小动物拍照)和捕蛇能手(采集新蛇做标本)触碰那些冷血动物在我们想来实在恐怖得不行,可学长却觉得“挺有意思,有些小动物超好看的。”
2006年,刚进入大学的杨剑焕就加入了探险协会的观鸟部,开始出去观赏野外的鸟类,逐渐培养了这方面的兴趣,“大一暑假的野外实习,在王老师带领下,认识了更多有趣的野生动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它们。”学长回忆道。这之后,他便跟着王老师出野外拍摄和考察,2009年,在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一个未描述的睑虎物种,并和王老师一起将该新种命名为英德睑虎,发表在2010年的Herpetologica上。2011年毕业之后,他留在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加入王老师的研究团队,开始了对两栖爬行动物的考察与科学研究。
在王馆长的团队里还有一位叫张天度的学生,2011年毕业后一直跟着王老师做野外考察。张天度在王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国际保育领袖计划”的项目资助,这亦是中山大学首次以学生组建团队成功申请到该项目经费的案例。2011年7月,张天度代表团队,同26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保育青年参加了在加拿大举办的为期三周的国际保育培训会议。surprise学生在谈到王老师时,笑言:“虽然不是课程要求,但是这些经历真的给了我很多成长的机会。老师人超nice,喜欢跟我们交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他常是启发一个方向,给我们很多机会去继续深入研究。”
Nice老师,真身竟是工程师
学长们口中超nice的老师,其真实身份是一名高级工程师。王老师1985-1989年就读于中山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一直讲授脊椎动物学实验、普通动物学实验以及现代生物学脊椎动物学部分,现任我校生物博物馆副馆长。在学校,工程师不同于学校的教师编制,他的授课不算任何学时,换而言之,17年来,这位工程师一直在义务授课。在网上找到了王老师一张漫画像,颇有点崔永元的味道,现实里王老师说话,也像小崔说事那般有趣。
据王老师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动物学专业是中大唯一超过北京大学的学科,经历了一段无比辉煌的时期。中国1300多种鸟类中,只有两种鸟是中国人发现和命名发表的,其中一位就是当年中山大学生物学系主任任国荣教授,另一位广西师范大学的周放教授亦是中山大学毕业生,师从我校鸟类学家周宇垣教授。但是在两栖爬行动物方向,中大始终极少涉猎。在王老师、杨剑焕所发表的2个爬行动物新物种之前,广东尚没有学者发表两栖爬行动物新物种。
最近30年,中国脊椎动物的本底调查数据真伪混杂,颇为凌乱。于是,从2007年开始,王馆长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武夷山脉-南岭山脉-云开山脉-十万山脉这一南方重要的山脉带及其以南地区,以及南岭至云贵高原的几个重要山体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本底调查,在获得一套真实系统数据的同时,亦期能够揭示南岭山脉动物区系的成因。除了上述地区,2004年到2011年王老师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除了发现几个陆生脊椎动物新物种外,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贵资料。目前,全国1300多种鸟类,王老师拍摄了其中700多种的高质量生态照片;同时收集了大量华南和华东地区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和图片资料。他自信地说,经过5年的大规模调查,目前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是馆藏华南和华东地区两栖爬行动物标本最齐全的博物馆。
问起这么做的意义,王馆长笑言:“科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事情都要有人去做。”他希望通过努力,可以揭示更多的科学事实,在此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对科学而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说简单点,我们会想知道海进海退对岭南地区陆生脊椎动物区系的影响,南岭区系演变与云贵高原、与中南半岛的关系等等”。虽然极其缺少研究人员,王馆长依然坚持田野考察,“单井冈山我们就去了十次,那些只去过一两次的地方,实在不能说有什么收获。”有时候,一些风景区为了吸引游客,要升级或申遗,希望学者们能为他们“考察证明”出一些稀有物种,面对这种情况,王馆长总是一口回绝。“科研工作者要有科学精神,要有良心,实事求是,弄虚作假的东西我坚决不做。”
“希望他们用心欣赏大自然”
“今年我在申请国外的大学,想继续在这个领域摸索下去。”;“就是想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让大家认识这些野生动物,爱护它们。”杨学长说。他还常常跟随老师参加一些国际会议。”据了解,师徒二人这几年共发现新物种多达十几个,有的已经发表,有的正在撰写文章,有的还需要搜集更多的生物学信息,今年计划将有4-5个面世发表。
虽然目前国内脊椎动物的研究较冷,但是王馆长始终如一地坚持在这一领域,他说:“我就是想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让他们能怀揣一颗真诚的心去欣赏,在欣赏中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勇于怀疑,勇于坚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