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扎根农村服务农民

扎根农村服务农民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7.22 点击数:0

【副篇名】———记我市拔尖人才、市蔬菜中心主任王英利

【报纸名称】:阳泉日报

【出版日期】2013.07.22

【版次】

【入库时间】20130830

【全文】

一直以来,我市因地理特殊性,蔬菜自给率极低。如今,我市设施蔬菜蓬勃发展,自给率达到30%。外运菜、本地菜……基本满足了市民需求。而这背后,离不开市蔬菜中心主任王英利和她的技术团队多年的努力。

理论派变身实干家

今年49岁的王英利出身农民家庭,小时候看惯了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操劳一年下来还挣不下几个钱。传统农业的低回报让她下定决心,要让阳泉的农业面貌在她这一代发生改变。

1983年,王英利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西农业大学蔬菜专业。4年的时间,她系统学习了有关蔬菜的知识与技术。1987年,大学毕业后的王英利被分配到郊区荫营镇农委,分管蔬菜工作。当时,我市的蔬菜自给率还不足8%,绝大部分蔬菜要靠外运,遇上个灾害天气,菜价波动极大。

刚踏上工作岗位,王英利踌躇满志,决心要干出点成绩来,改变现状。可在学校里学到的多是理论知识,面对菜农遇到的实际问题,她的理论知识并不怎么管用。书本上明明就是这样写的,为啥在现实中就不灵了呢?理论与实际的差距究竟在哪?王英利不断思考,觉得只有扎根农村、与农民打成一片,才可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想通后,王英利开始和农民蹲菜地,认真记录下农民的每一个问题,和菜农一起想办法,通常一待就是一整天。白天和农民查看蔬菜长势,夜里回家她就开始总结一天的得失,用实践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

和农民摸爬滚打下来,王英利从一个理论派摇身一变,成了实干家。理论联系实际,当地菜农有了困难都愿意找她,问题也总能迎刃而解。而这些,才只是王英利事业的开始。

技术助力产业发展

我市蔬菜产业要想摆脱自给率严重不足的尴尬,实现质的飞跃,技术是关键。受自然条件影响,我市蔬菜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种植。但可以从单产入手,通过提高蔬菜单产、抗病害能力,实现蔬菜产业的腾飞。

王英利和她的团队多年来扎根菜园,住在农家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一连几天不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蔬菜领域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通过他们的不懈钻研,一一被攻克。而王英利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要思考,这是特例还是属于共性?如果是共性,他们的经验能不能在全市推广?

在攻克技术难题之余,王英利和她的技术骨干们还共同承担了多项农业技术研究。一直以来,我市的蔬菜大多是粗放式种植,菜农靠天吃饭,一遇上自然灾害就会减产甚至绝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王英利在考察走访后,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只有引进温室大棚,才能从根本上为农民增产增收。王英利通过到外地取经,结合本地实际,推广节能温室大棚种植蔬菜获得成功。

2008年,她的《大跨度节能温室蔬菜高效种植模式的实验研究与应用》课题,荣获市科技成果推广及产业化二等奖。如今,这种模式已在我市设施蔬菜领域广泛应用,农民从中受益。2009年,《越冬茬黄瓜嫁接苗直接定植法研究》荣获市科技成果推广及产业化三等奖。2011年,《大棚西瓜春提早栽培模式的应用示范》荣获市科技成果推广及产业化二等奖。

让干事的人有舞台

王英利获得的奖项、荣誉很多,但这些荣誉中,很少有写她个人名字的,更多的是集体的殊荣。用她的话来说:“我市设施蔬菜能有今天的成绩绝非我一人功劳,而是全体蔬菜技术人员辛勤付出的结果。我们每申报一个奖项都是以集体名义,这样更能彰显我们团队的团

结,增强大家的凝聚力。”

刚刚到市蔬菜中心主持工作时,面临的问题很多:单位经费不足、员工积极性不高、技术员不下基层……王英利看到这些,心里很着急。我市蔬菜产业薄弱,主要的原因是农民缺少技术,而蔬菜中心的技术人员则成了关键。她针对这样那样的问题,开始逐个解决。

为了改变员工抱着铁饭碗吃大锅饭的观念,王英利给每个技术员都分了片,做到责任到人。老同志经验丰富、有技术,就把他们分配到新的蔬菜基地。这些经验、技术很快被推广,新基地遇到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而单位刚分配来的年轻人,普遍有着高学历,理论知识丰富,但对菜农遇到的实际问题却显得经验不足。王英利就把这些年轻人分配到一些技术成熟、发展较好的基地。让这些年轻人在实践中学习,用经验去充实理论。很快,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技术员就成长为实践与理论都过硬的技术能手。

“让干事的人有舞台、有机会!”这是王英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想振兴我市的蔬菜产业,单单靠自己一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只有发动全体技术人员,让整个团队扎根菜地、心系农民,才能给菜农以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市蔬菜中心人才济济,年轻人大多是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这些人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怎么服务农民?得把他们都赶下乡去。王英利打破常规,在单位内部率先实行绩效考核,年底给每个员工打分。员工的绩效直接与下乡次数挂钩,让农民给技术员打分。这样的机制使全单位上下的积极性极大提升,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而农民也学到了真正的本事,各个成了“土专家”。

王英利参加工作30年,始终没有离开过菜园。她始终保持着朴素的工作作风,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热情为农民服务,培养出不少蔬菜科技示范户和典型基地。她主持并完成多个科研课题及项目,带出一支能吃苦、肯奉献的技术队伍。不仅为我市的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更为我市转型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农民就业、家庭增收的新路子。

2008年,王英利被市政府授予市“百项工程”先进个人、市“设施蔬菜基地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被我市授予“十佳青年科技工作者”、“市农业科技工作者标兵”称号。2012年又被评为我市第四届拔尖人才。

这些荣誉称号背后,是社会对王英利和她的团队辛勤耕耘、乐于奉献的肯定。而真正让王英利感到欣慰的是:我市蔬菜自给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8%,增长到现在的30%。我市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对丰富市民餐桌、消化农民就业、促进农业增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王英利看来,她的事业没有结束,她对设施蔬菜产业的明天充满了希望:“我们不仅要给农民带去技术,更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进来,蔬菜产业的春天即将来临。”(王鹏)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