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梅花一段奇缘■王英志

梅花一段奇缘■王英志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3.1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姑苏晚报

【出版日期】2012.03.17

【版次】第B15版(怡园)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眼下光福香雪海暗香浮动,南京梅花山疏影横斜,正是赏梅的好时节。这不禁令人联想起与梅花有关的人和事,我想到了清乾隆年间的诗画家童钰。童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性格耿介笃诚,弃科举之业而一心专攻诗歌,并小有名气,与刘鸣玉、陈芝图号称“越中三子”,有《越中三子集》。他家住栖凫村,常于皎洁的月光下漫步田间小路,构思诗篇,吟得一诗,即将袜带绾一个小结以记之。有一次,竟吟到东方破晓,不知不觉地步入城里,而数其袜带上小结已有24个,成诗24首。他痴迷诗歌的程度大可与唐人李贺背诗囊吟诗相比。童钰不仅好诗,而且擅画,兰、竹、水、石皆工,尤长于画梅。一旦挥毫,使气入墨,奇风怒云,奔赴笔端,纸上梅花得暗香疏影之神韵,海内好书画者皆争相购买。其诗自亦好咏梅,有七古《题墨梅》一百余首,愈出愈奇。

童钰心仪乾隆诗坛盟主袁枚30余年,论诗少所许可,独对随园先生诗佩服得五体投地,久想向袁枚当面求教,却无机缘。袁枚所谓“彼此神交三十年,卒未一面”。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三月,童氏应邀在扬州修志,终于有了渡江去拜访袁枚的机会。结果吃了闭门羹,袁枚正巧出游天台,童钰只得怏怏而返,叹息“无缘”。六月袁枚由天台回到南京随园,扬州诗人周蓉衣来访,说起童钰专程渡江拜谒之事,称“童君对先生钦慕之至,未遇而返,好生遗憾。他准备秋季再来造访,请先生届时务必等候”。袁枚闻知此事,亦懊恼不已,赶紧修书给童钰,请周蓉衣带回扬州。告诉他秋凉时自己将游扬州,定去看望他,请他不必再赶来南京。

不料,袁枚因事耽搁,拖到入冬十月十三日才起航赴扬州。因为已误约期,袁枚下船急忙赶往童钰寓所,然万万想不到竟是人去室空,童氏已殁十日矣,享年62岁。由其子童沁哭而迎之。很快,友人周蓉衣闻讯赶来。周蓉衣对袁枚说:“先生可知童君之想见先生,更胜于先生之愿见童君吗?童君为人矜严,于诗少所认可,却独嗜好先生诗,称为本朝第一。”童沁亦哭诉说:“先君病已垂危,梦中犹说日日望先生至。偶尔听到帘门开响,即错认是先生脚步声。先君已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故遗命将数千篇呕肝擢胃之作托付先生,求先生给予评定。”

童沁又从案上取出一幅画稿,袁枚接过细观,上乃一株梅花枝干,花尚未点全。童沁说:“此画是先君欲留赠袁先生之作,可惜画了一半因手僵而掷笔,无法完成……”袁枚觉得画梅墨写淋漓,笔势夭矫,又见画上题诗云:“袁公高节鲜能侔,其品皎洁梅花修”,“北枝兢放南枝稠,春风齐上花萼楼。压倒众卉出一头,紫红不敢矜雕镂。惟公与弟真殊尤,譬彼神骏参骅骝……”但此诗也未题毕,即投笔而绝。不过作者以梅花赞誉袁枚的诗旨已表露无遗矣。袁枚眼含热泪口吟挽联云:“到处推袁,知君雅抱千秋鉴;特来访戴,恨我偏迟十日期。”

袁枚事后感叹道:“余与二树生平未谋面,二树以垂死绝笔赠余,真梅花一段奇缘也。”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