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王英琦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8.18
【版次】第A05版(留春)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曹鸿骞
清晨,我在环城公园里邂逅王英琦……
我们都是来晨练的。不过,我只是单身一人,而她还带着一位“好友”。
我们惊喜地互相发现之后,她便亲切地称我“老哥”……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十多年间,我和英琦都曾活跃在文坛的前沿。我们常常在一起开会、听讲座,也常常到外地去采风,间或还游太湖、爬黄山。她比我小一层,那时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她身材娇小,加之生性率真,易嗔易乐,更富有“小姑娘”的韵味,我们男士在她面前都以老大哥自居。上黄山攀天都峰时,大家都呵护着她,她爬不上那又陡又险的“鲫鱼背”,我们便分工合作,把人在上面拽,把人在下面托……
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她由当年的“小姑娘”幻化成了一位小徐娘。她仍是那么娇小,但毕竟岁月不饶人,见面时她也难免给我一种沧桑感;然而,也正因为有了许多沧桑,才酿就了她的成功和成熟。打开中国当代文学史和大学中文系的教材,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每一位惜墨如金的评论家都浓墨重彩地为她的散文创作写下了整章整节的评论,那洋洋洒洒的文字,可是字字千钧啊!到目前为止,她已出版了《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等十七部散文集,《爱之厦》和《遥远而切近的爱》两部小说集,还有电影剧本《李清照》,硕果累累,屡屡获奖,其中的《我遗失了什么》获了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还有一些作品被介绍到了日本、印度及欧州诸国。
她现在已是我国著名散文家,省文学院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国家一级作家,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些年我退休了,偏居于一隅,很少与外面的文友联系,因而对英琦的近况也不太了解,只是听说她现在似乎很少写作,专攻武术。有的朋友为她担心,生怕她走火入魔……
我们这次见面,我发现她果然是一副侠女的装扮。她身穿肥大飘逸的道家练功服,肩挎一柄尚未出鞘的长剑,一手拎着小坤包,一手拽着她的“好友”,一步一顿地从一溜石阶上往下走,步履从容,神态坦然,还果真具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气质呢!她款款地来到我面前,笑微微地站着;她的“好友”则在一旁坐着,歪着脖子看着我。她不忍心冷落了“好友”,便主动向我做了介绍,说她的“好友”叫余数……
余数是一只灰不溜秋的小狗。
老朋友见面三句话不离本行,英琦正是这样,但她现在说的不是我们的写作,而是她的武术。她是五十岁时开始学武术的,至今已学了六、七年。一开始,她也只是为了健身(抑或还有某种逆反和抗争吧),但在她那种率真个性的驱使下,学着学着,她便入了门,上了道,自编一套《全息太极拳》,一套《全息太极剑》,先是常年自练着,后来参加了第六届世界杯武术联谊赛,荣获太极拳表演一等奖和风格奖,并顺理成章地加入了中国武术家协会。身为作家同时又是武术家的女性,在全中国她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年她与老庄越走越近,对道学有独到的研究,所获多多,且有拓展,自觉已入天人合一之境。但她不认为这是入魔,而是入迷。入魔进得去,出不来;入迷则可进可出。古人言,“人必有痴,有痴而后成”。她信心满满地告诉我,她正在准备写一部释道的大书,写完这部大书后,仍然还要回归纯文学!
原来她心里自有雄兵百万!
我们边走边谈,终于来到了一个浓荫处,这是英琦常来练功的地方,用她的话来说,这儿有磁场,便于天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借此机会,她为我表演了她自编的《全息太极拳》和《全息太极剑》,还特地加演了挥剑飞旋一百圈。那些清晰紧凑的套路和柔中寓刚的招式,令我目不暇接,钦佩不已;特别是那挥剑飞旋一百圈的表演,最后几乎把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而且,当我和她同声数到“一百”的时候,她便戛然而止地挺立着,剑锋倒挂,气定神怡!
我不禁为她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