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和平区太原街街道中华社区-他用镜头为沈城留下“昨天”-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6.2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昨日上午,王益山老人(右一)正在给居民们讲解自己拍摄照片的内容、当时的拍摄技巧。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了历史的一瞬。首席记者 杨宝顶摄 48年前,沈阳市中山公园已经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10年前的沈阳中华路上,人们瞅一眼,就能查出跑着几辆车。 这些场景,都被沈阳老人王益山用镜头记录下来。过去的61年里,他“鼓捣”过10余部相机。不知不觉间,沈阳城市变迁的很多瞬间都钻进了他的镜头。 昨日上午,沈阳市中华社区为78岁的王益山举办个人影展。穿越100余张照片,居民们回想起过去的岁月。“哎,这不是老北市嘛!那时和现在真是两样儿! ”“中华路改造那会儿,车还那么少,这才10年光景,现在这车多得数不过来! ”居民们评价着照片,王益山在一旁笑着看着,随时上前做讲解,交流摄影技巧。 77岁的宋鹏举、69岁的赵阳春都表示要向王大爷学习,“我也摆弄过相机,但岁数大了就放下了,他坚持得好啊! ”宋鹏举说。 17岁时,王益山在工会从事宣传工作,经常与相机相伴,比当时的同龄人“时髦”得多。 1950年11月26日,在辽宁锦州,他为百余名劳动能手拍合影,成为自己的“处女作”。 “最早用风箱式相机,得捏个气球摁快门。后来是上海海鸥相机、丹东牡丹、基辅相机、蔡斯……”王益山一口气念叨出十几种自己用过的品牌相机。如今,他使用的一部数码相机售价3000余元,是他买的第一部相机价格的30多倍。 回味起61年的摄影之路,王益山感叹自己的作品“拿不出手儿”,“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有相机,还能经常组织野外摄影活动,我和他们没法比,机器比不了,技术和观念也不赶趟儿。唯一自豪的是,几十年里沈阳的变迁,我记录得多,感受得多。 ” 1961年5月28日,在沈阳中山公园“沉池”附近,他用相机拍下人们劳作后休闲的照片。昨日下午6时许,记者再次来到同一位置拍照时,这里已被改造为“沉池广场”,仍吸引市民散步、嬉耍。 如今,王益山仍未放下手中的相机。他正在着手办一件事儿,“去那些老照片的现址看一看,用镜头把城市新的变化拍一拍,就当是留一份档案吧。 ”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首席记者杨宝顶的博客(http://blog.lnd.com.cn/?uid-255807) 社区记者 宋红 首席记者 杨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