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区用“三注重”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8.15
【版次】第A02版(综合)
【入库时间】20130830
【全文】
本报讯通讯员王晶、周鹏报道:近年来,王益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是注重引导扶持,让优秀党员有“为”。始终把党员带头作用的发挥与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着力打造一支具有鲜明特质的“党员致富带头人”队伍,鼓励和支持他们发展一批产业大户、建成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造就一批发展农村经济的党员先进群体。孟家塬村党员石泳,是最早种植孟姜红桃的人,经过数年拼搏,他种植的鲜桃效应连年倍增。在个人致富的同时,他积极动员广大村民发展鲜桃产业,并成立兴果果业专业合作社,先后带动发展社员130余户,发展种植孟姜红桃4000多亩、柿子70000多株,年产桃、柿子4000多吨,产值达3000多万元,仅此一项拉动了当地农民收入。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80元,“孟姜红”桃和柿子成为了该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二是注重设岗定责,让老党员有“位”。针对农村老党员发挥作用难的问题,王益区在村级党组织中组建了39个“夕阳红党小组”,充分调动全区农村60岁以上党员,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组建“夕阳红党小组”之初,组织人员深入乡镇街道和农村,对老党员曾经任职、能力特长、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特别是对“夕阳红党小组”和老党员发挥哪方面的作用进行了重点研讨。经过反复斟酌,确定发挥“夕阳红党小组”参事议事功能、桥梁纽带功能、监督功能、传帮带功能“四大职责”。通过精心设岗定责,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夕阳红党小组”组建后有效发挥作用。目前,全区359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党员,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岗位。同时,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80余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问题110件,培养发展农村青年党员35人。
三是注重帮扶解困,让困难党员有“盼”。王益区积极开展以城镇党员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先富党员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党员结对帮扶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三结对”活动。积极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针对因大病、自然灾害、丧失劳动能力、子女入学、突发性事件或其他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老、弱、病、残特困党员,建立健全困难党员、老党员关怀帮扶机制。对思想守旧、缺乏致富信心的贫困党员,由党员干部或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能手党员与其结成帮扶对子,重点帮助其解放思想,增强脱贫致富信心,帮助提高他们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生产经营缺乏资金的党员,协调农村金融机构重点为农村党员提供信用贷款等服务,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上给予优惠政策。协助扶贫部门积极扩大扶贫项目贷款、小额信贷覆盖的范围,帮助农村党员创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