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特色文化 促进全面小康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 益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5.24
【版次】第A01版(头版)
【入库时间】
【全文】
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注重加强文化建设。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把文化建设作为全省重点实施的“八项工程”之一。刚刚结束的市委三届八次全会提出了“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作出了文化建设特色化的工作部署。这些都为新形势下加速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明晰了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宿迁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就必须立足当前我市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步、文化普及向文化提升进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的发展实际,以文化强市为目标,以追求文化特色、兴起文化产业为方向,从文化生活、文化设施、文化产业、文化人才入手,塑造出有声有色、有形有体、有业有绩的宿迁文化特色,努力促进全面小康。
一、在文化生活内容上创特色。文化在于内容,内容依靠特色,特色需要发掘、生产和传播。近几年来,我们围绕丰富文化内涵,加大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富有宿迁特色的创业文化和西楚文化。下一步,将着力围绕“三个提升”做文章:一是在特色文化的主题上提升。以培育创业文化、发掘西楚文化、展示运河文化、放大酿酒文化、兴起创意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宿迁的地域文化不断增加浓度、积淀厚度、提高亮度。对现有的主题文化和节庆文化活动进行优化整合,现阶段尤其要丰富和创新西楚文化节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挖掘和融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和现象。不断提升古徐文化、虞姬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以更多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二是在特色文化的创作上提升。围绕五个重点文化内容,建立全市文艺作品创作题材库,精心编制文艺精品项目创作计划。在文学、戏剧、影视、书法、摄影、美术等各个门类,抓好重点作品和优势项目,每年扶持推出1至2部在全省有影响、有创新价值的优秀作品,冲刺全国“五个一工程”。三是在特色文化的传播上提升。以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社区文化家庭为依托,推进“文化开放户”建设,构建社区、乡村“文化长廊”。结合传统习俗和民俗节日,定期举办各类地方文化竞赛和特色文化文艺汇演。不断丰富创新文化 “三乐”工程内涵,使之成为宿迁特色的大众文化生活常态。
二、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创特色。“十一五”期间,我市完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了“有”的问题,下一步将重点在“完善布局、形成特色”上下功夫,不仅要设施全,更要功能齐、特色明。一是以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为重点,健全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市、县城区以建设居民15分钟文化圈为重点,编制文化设施布点规划,分批分类组织实施。“十二五”期间,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均要达到国家二级以上的标准,其中一级馆占60%以上,今年启动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乡村两级以建设“半小时文化圈”为重点,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管理和效益。按照“一站、一校、一会、一馆、一舞台”的要求,丰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特色。发展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流动演出车等新型文化设施。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特色文化大院,建设文化小戏台。二是以挖掘和展示地方文化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设施。围绕建设“百馆之城”目标,着力抓好洋河酒博物馆、知青馆、粮食博物馆、花卉博物馆、项羽纪念馆等建设。推进东大街、皂河古镇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三是以适应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为重点,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县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影城、书城和文化综合体。借助民营文化资本力量,发展设施先进、内容丰富、安全时尚的综合性文化游乐项目。到“十二五”末,全市加入主流院线的影院不少于10家、建成600座以上的演艺广场5家以上、文化主题公园和大型游乐场馆5家以上。
三、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创特色。近几年来,我们把发展新兴业态作为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坚持市县(区)联动、 同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其增加值增速连续三年超过30%。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实施文化产业“快进计划”。一是重抓文化项目。立足已确定的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品生产和休闲娱乐业等产业重点,加大招商力度,招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文化项目落户宿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新兴特色产业优势。年内以“文化产业发展年”活动为抓手,文化产业“8210”工程为龙头,加快推进102个项目建设。二是重抓文化企业。把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泽达文化创意产业园、安阳工艺品、沭阳画材等企业,并争取上市。宿迁报业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集团在做优新闻主业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网站、手机电视、网络游戏、网络培训、出版发行等新业态。推动西楚网、楚凤文化、中创恒晖动漫、东方文体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年产值超亿元文化企业达到30个以上。三是重抓产业园区。着力抓好四大基地建设,即以运河文化城为主体,集历史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影视创作拍摄等为内容的文化旅游基地;以宿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为依托,动漫研发、制作、交易为主导的网络动漫基地;以泽达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产品研发、艺术展销及创意生产制作为内容的文化创意基地;以沭阳画材、工艺礼品等重点产业为基础,集世界工艺礼品研发和销售中心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基地,使之成为宿迁文化产业的四大支柱。
四、在文化人才培育上创特色。文化人才特别是优秀文化领军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市文化发展的瓶颈。“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十百千”计划,即每年培养引进10名文化企业领军人才、100名文化经纪人才,并通过五年努力,培育1000名文化创作和表演人才。具体采取三个途径:一是招引一批。将文化人才尤其是经营性人才和创意性人才纳入全市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编制文化人才引进需求名录,吸纳优秀文化人才。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文化企业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激励机制。二是发掘一批。对现有文化人才队伍和民间艺术人才进行选拔培养,建立文化艺术人才库,在文艺创作、文化经营等领域确定一批带头人。支持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做好传统文化项目传承点和传承人的扶持工作。三是培训一批。扩大市艺术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在市属院校、职业学校开设相关文化专业,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依托泽达创意产业园等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