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益区:在职党员进社区齐为党旗添光彩

王益区:在职党员进社区齐为党旗添光彩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8.2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陕西日报

【出版日期】2012.08.24

【版次】5省内新闻

【入库时间】20121120

【全文】

“八小时之内努力工作在单位,八小时之外自觉奉献在社区”,这是铜川市王益区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制定的新制度。今年上半年,王益区委按照全省“三问三解”、全市“三进三服务”活动要求,结合全区开展的“学习李秋莲、岗位创特色、服务争一流”创先争优活动和社区党建的社会性、公益性和群众性等特点,在全区范围内启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推行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新机制,全区6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的1200余名在职党员纷纷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深入社区参与各项服务活动,形成了党员受教育、居民得实惠、党建添活力的综合效应。

共产党员亮出身份

党员、国家公职人员主动承担维护社区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责。

王益区在职党员袁林拿着自己的《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证》,赴所在育才社区“报到”。今年32岁的袁林是王益区政法委副书记,下班回到家里所在的王益区育才社区,又有了另一个“头衔”:小区矛盾调解委员会主任。“以前下了班就回家,很少出门,很少意识到我也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拿了“报到证”,社区归属感更强,参与社区服务也有了动力。他说,当“主任”的任务,就是让小区里的各种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调处得好”。

“与社区党员相比,在职党员具有平均年龄小、文化程度高、专业技能强的特点。这次我们启动的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就是希望担任国家公职人员的在职党员们,在8小时外,能充分发挥党员在思想上的导向作用、政治上的示范作用、服务上的带头作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达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该区区委组织部部长杨满收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目前,该区已有800多名在职党员与居住地所属社区党组织进行了服务对接,认领了义务劳动、扶贫济困、法律维权、政策宣传、心理疏导、健康讲座、就业帮扶、文体指导等服务岗位,不仅为群众带来实惠,还通过拓宽机关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的联系和机关党员实践锻炼渠道,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增强了机关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的本领和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和谐社区”领头人

王益区已有25名在职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成为自家所在住宅小区的党员小组长、38名担任了住宅小区的楼栋长。

“有家,就有责任。”这是每个人心底的道德准则,也是在职党员八小时外努力践行的誓言。他们把职责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

区安监局在职党员、局长刘天星家住育才社区,在担任楼栋长后,他积极配合社区开展夏季安全大排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活动,并及时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他居住的楼栋做到了“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在桃园街道光明社区,在职党员、区教育局局长王志刚积极带领辖区教育工作者为留守儿童开展补习功课等多项服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至目前,该区有38名共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担任了住宅小区的楼栋长,25名共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成为在职党员小组长、这些国家公职人员在积极履行国家公务职责的同时,正在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领头人。

黄堡卫生院10多名内科、外科医师,在院长张小民的带领下成立了党员医疗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为200多名农村群众诊治,解答疑难,并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推行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以来,由在职党员牵头,医疗服务队、政策法律宣传队等一大批社区义务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使得一部分活动由过去临时性“进”社区变为现在的“常驻”社区,进一步拓展了社区服务内容,深化了社区服务层次,形成了“在职党员经常服务社区建设,使居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