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王益区:沐浴春风踏歌来-栗波 杜辉 王晶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4.0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这是一块儿古老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块儿色彩斑斓的土地。 这是一块儿闪耀着中华灿烂文化、人才辈出的土地。 中国四大爱情传奇孟姜女之一的忠贞执着从这里传唱。 独领中国陶瓷业风骚数百年之久的耀州瓷在这里发祥。 她,就是上世纪80年代在渭北大地上诞生的铜川市王益区。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周年的光辉足迹,孟姜女故里、耀州瓷家乡迎来了30岁的生日。30岁是人生成熟的一个标志,故有“三十而立”之说,同样,三十年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30年,王益区见证了它的辉煌轨迹。30年,王益人秉承着固有的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励精图治,风雨兼程,众志成城,在三百里秦川和黄土高原的天然过渡带上建起了一座充满实力、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009年,全区GDP完成36.7亿元,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5.17亿元,增长29.7%,地方财政突破8000万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94亿元,增长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4亿元,增长3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0元,增长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38元,增长24.9%。 这些数字的背后,凝聚着历届区委区政府的集体智慧,饱含着全区21万人民群众的辛勤汗水,更记录着王益区在而立之年的从容转型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历程中,创造的辉煌记忆和发展前景。 豁达——聚集起八方人气 30年前,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刚刚吹拂华夏大地的时候,公元1980年4月5日,一个令当时18.9万王益儿女振奋的消息传来,经国家民政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铜川市城区,2000年4月18日,正式更名为铜川市王益区,辖3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62.2平方公里,总人口21.9万。 相传,隋唐年间,声名显赫的益王落难隐居于此地。益王为人忠厚,待人诚恳,与众相亲和睦相处,结下深厚情谊。在几次大灾荒中,他慷慨解囊,开仓放粮,救助乡民渡过难关。益王去世后,村民们为纪念他,便立塔、建起了兴元寺,将村名改为“益王村”,又因怕朝廷降罪,便索性将“益王”两字前后倒置为“王益”。至今,兴元寺塔依然伫立于王益村。王益本是一个小山村,但由于益王的乐善好施、包容乡邻,而使这个小村子在同官县和后来的铜川市闻名遐迩。“王益”也由一个小山村的村名,上升为一个乡的乡名,再由一个乡的乡名上升为一个区的区名。这不单单是一个地名范围的延伸,而是益王与乡邻们心胸宽广、淳厚豁达、心存感恩的一种延续和拓展。 有人说,王益区是一座移民城市。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王家河炭科沟部落聚集遗址和吕家崖遗址足以证明。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兴盛的矿业和70与80年代崛起的工业,再到新世纪以来繁荣的商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在这里聚集落户,与这里的本地人和睦相处,“河南担”、“瓷地人”成了相互打趣的笑谈,也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现象和淳厚豁达的城市个性。今天的王益区十里长街车水马龙、商贾林立贯通南北,多层次、多元化的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现代服务于一体,成为铜川市的物流中心,“吃在王益、娱乐在王益、休闲在王益”已成为铜川这个消费群体的共识。 土生土长的王益人应该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医医院对面只有两层经营面积的百货大楼,却集百货、纺织、五金、交电、烟酒副食为一体,它在居民心目中就是铜川第一百货公司,那就是当年老城区商贸业的象征。改革开放30年间,王益区第三产业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扩张力在不断扩展和提升,涌现出仁和春天超市、壹加壹超市、家福乐超市、正大商城、百盛国贸、世纪家乐、苏宁电器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商流企业和铜川宾馆、碧海蓝天、风景家园等一批餐饮文化娱乐企业,国际知名西餐品牌“肯德基”、“德克士”也入驻落户,个体工商户达3231户、私营企业391户,形成了从川口到河滨路的三产服务中轴区。200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94亿元,与1981年的2444万元相比,翻了6番多,一举成为扩大就业、培植财源、提高城市品位的特色产业。 开拓——重振起工业雄风 在王益区这片土地上,工业发达由来已久。早在唐宋年间,王益的先民们已经不能满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开拓不息的秉性让他们利用矸子土资源烧造陶瓷,并潜心研究、实践和锤炼烧制技艺。1983年,在此出土的北宋贡瓷——“龙戏玉莲”、“二龙戏珠”青釉碗为稀世珍品,被誉为“中国北方刻花青瓷之冠”。1984年唐代瓷窑和唐三彩的出土更加奠定了古陶瓷工业基地的地位,推前了这里的古工业文明史。可以想象,那时这里沿漆水河两岸,窑场延绵数十里,商贾接踵、炉火不夜,何等的一番繁荣景象。“十里窑场”的出现,标志着这里的工业进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1987年和1988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华先后视察耀州窑遗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挥笔题词“千古名瓷、异彩纷呈”。现在立于耀州窑博物馆的巨型倒流壶,成为王益人开拓的图腾。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古“十里窑场”区域内,钢铁厂、灯泡厂、电磁厂、纺织厂、染织厂、陶瓷厂与数家水泥厂在计划经济时代崛地而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至此,王益的工业进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但是,这种“先生产后生活”的生产模式,也让这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度成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高耗能、高污染、小规模化的生产企业在发展趋势中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居民安居问题、就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纷纷摆在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面前。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回答是坚定的,只有继承开拓创新的王益工业精神才能赢得发展先机,靠环境创造优势,靠服务赢得竞争,淘汰落后工艺,关闭污染企业,居民下山出沟,城市控建增绿,引进先进项目,加快科学发展。于是一届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建设为支撑,突出“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主题,实施“三产兴区、工业强区、农业突破”三大战略,主动出击争项目、抓住市场抢项目、攀亲结缘拉项目,用现代化的企业重振工业雄风,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靠着这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2006年以来共签约合同项目133个,涉及资金41.49亿元,目前已建成107个。使昔日的“灰姑娘”变成了“白雪公主”,形成了黄堡和王家河两个工业走廊和现代建材、陶瓷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四大工业产业板块。2009年,现代建材、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分别实现年产值10.2亿元、2.5亿元和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5.17亿元,比1981年的1427万元翻了7番多。王益区的工业也由此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执着——绘就出农村新天地 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奇之一的孟姜女故事,惊天地、泣鬼神,千古流传。孟姜女早已远去。如今,留给她家乡的不仅只有这个口碑传诵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那种忠贞执着的精神,这种执着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延续和传承,成为姜女故里的一个符号。 孟家原是孟姜红鲜桃的产地,就是这个名扬省内外的水果,却耗去了最初栽植实验者石永整整7年的光阴,终将贫瘠的山峁变成了花果山;“常家乐”苹果品牌的创始人路成军,为将果业做大做强,用去10年时间学习栽植、管理和推广,让苹果树成了村民的摇钱树。区委、区政府不停地寻找增收点,大力实施农业突破战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投资150万元高标准建成三个片区鲜果基地,新栽鲜果6650亩、干杂果3450亩;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引进了禾田生猪、鑫安生猪、兴旺种猪、正和秦川牛、绿源养鸡、正大肉鸡等养殖项目,建成养殖专业村4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7个村被确定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0元,增长21.6%。基础设施也全面跟进,仅近几年,就完成了供水工程14处,解决了2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移民搬迁643户,建成沼气池2430口,新建了39个村级活动场所;新修县级公路52.25公里、通村水泥路(油路)86.7公里,形成了 “民宅宽敞、道路油化、村容整洁、饮水安全、医疗方便、文化娱乐、沼气入户”的新农村风貌,“果篮子”丰富,“面袋子”充裕,“钱袋子”鼓足是现在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最好见证。 这种执着在富足着这片土地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提供了许多典型的借鉴。苦心研究青瓷雕刻技艺,为耀瓷续写新魂的王彩虹;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清扫街道,铜川城市的美容师汪纪军;为社区居民鞠躬尽瘁,科学发展观的生动阐释者王银玲;替天下儿女尽孝,为天下父母解难,给党和政府分忧的杨瑞辉,等等,正是这种执着在王益的这片天空画出了一道道绚丽的彩虹。 感恩——创造出王益人现代生活 从益王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到百姓立塔建寺,收留和施舍的双向感恩为后世和王益这方水土融入了新的内涵,孕育了王益人淳朴豁达、内敛包容、知恩图报的乡土文明,尤其在今天这个资源性枯竭城市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清晰可见,触手可知,城市创卫、教育创强、计生创优几大硬仗场场告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上,王益区有钱为民花,大力实施民生八大工程,集中财力、物力,打响民生牌,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们在这种感恩的交错中幸福指数持续攀升。“公路修到家门口,医疗卫生有保障,五保住进安置点,百姓生活有指望,孩子免费进学堂,打开电视信息广,沼气一开饭菜香,农村面貌变了样……”成为王益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健康工程为百姓建起“防火墙”: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重新修订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施办法,补助标准由人均每年80元提高到150元,启动了门诊统筹,参合率达到90%以上。2009年,发放大病救助金188万元。为1.1万名65岁以上城镇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农村孕产妇享受了免费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39个。 社会保障为百姓构筑“保障网”:2009年,实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并轨,低保标准由过去的90元统一提高为每月135元,共保障城乡居民11178户31777人,全年为3.4万城乡居民发放低保金5335万元,实现低保应保尽保;出台了《王益区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办法》,适用于全区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所有非就业人员,真正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目前全区各类职工共64963人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全民医保真正成了老百姓的健康“保护伞”。农村养老保险已全面实施,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的完备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成。 就业工程开通就业创业“快车道”:积极落实政策,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723个,新增就业岗位3840个,实现劳动力转移9618人,为136户个体工商户和93家小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46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770个,劳动力转移8144人,劳务经济收入5761万元,在全区掀起“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的创业热潮。 安居工程让百姓住进“顺心房”:建成了龙城国际、西山豪庭商住楼、丽景家园等住宅小区,三分之一的城乡群众共享了房屋新建、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的乔迁之喜。建成廉价廉租房41914平方米,2009年,为1242户低收入群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45万元。同时大力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易地移民搬迁等重点工程,投资90万元完成了新村、周家村、罗寨、王家河等扶贫开发重点村项目建设任务,投资1100余万元完成了冯家河、屽村、孙家坳等14个村258户1076人的住房主体建设。 教育助学为百姓构筑品质教育: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等教育助学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孩子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的现象,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教育 “双高普九”任务。2009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400名中小学生实施了 “蛋奶工程”,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102万元,资助230名贫困大中专学生就读,投资675万元改善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教育“双高普九”任务。 30年,勤劳纯朴的王益人,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创造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今天,王益人又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当构筑新优势的号角声响起时,王益人再一次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充满实力、活力、魅力的新王益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