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益创新机制把基层党委搬到群众家门口

王益创新机制把基层党委搬到群众家门口

作者:喜顺王晶张强 出版日期:2013.05.20 点击数:0

【作者】 喜顺王晶张强

【报纸名称】:陕西日报

【出版日期】2013.05.20

【版次】5省内新闻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

本报讯 (记者 喜顺 通讯员 王晶 张强)“把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门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今年以来,王益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改进作风八项规定要求,进一步深化“为民服务零距离”,积极开展“学习李秋莲、服务在一线”活动,集中把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3个乡镇办党员干部,深入农村一线为群众提供事务代办、技术指导、信息咨询和政策宣传等便民服务。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号令,让王益区打造“服务型”基层党建品牌的信心更加坚定。在先后推行“在职党员进社区”、“夕阳红党小组”等党建活动基础上,王益区委再次创新党建服务群众模式,在全区4个乡镇办、39个村设立全市首个区、乡镇办两级“群众工作站”即“党群服务一条街”,集中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科室,定期到偏远农村一线开设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一条龙服务,使来访群众不用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同时推出“全程便民代办服务制”,建立以党委书记为队长、党员和业务骨干为主体的流动服务队,一线深入困难群众家中办实事,使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彻底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在王益区,各职能部门开通服务基层群众的“直通车”,大街小巷听民声,登门入户解民难,已成一种常态、一种大势。

该区一是建立集中办公制度。针对一些村距离乡镇街道办较远、群众办事往返不方便的实际情况,王益区固定每周星期二,由乡镇街道党委领导带队,农业、计生、民政、司法、社保、财政、城建等方面业务人员组成便民服务队,党员干部兼任“代办员”,到村为群众开展集中服务,集中开展农林农经、劳动就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低保等18个具体项目的政策解释、传达和受理、办理工作,使群众不出村即可享受到“证照村里办、补贴村里领、信息村里询、矛盾村里调”的一站式便捷服务。

二是建立亮牌服务制度。为了密切联系群众,参加集中流动办公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在醒目位置摆放工作牌,佩戴胸牌,胸牌上标明了姓名、职务和职责,所有党员还都佩戴党徽开展服务。亮明身份现场为民办事,不但让群众对于什么事该找谁办一目了然,还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每个亮牌服务的党员干部和业务人员对于现场能办的立即办理,现场无法办理的,由党员干部实行代办;对群众某些特殊事项,无法代办的及时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并集中引导群众到相关部门办理,使每个前来办事的群众都能满意而归。

三是建立上门服务制度。在集中开展业务办理工程中,对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众和残疾群众开展上门服务,在群众家中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的惠农政策,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文件精神,了解掌握当前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及化解工作,主动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证、领款等项目,把乡镇街道党委搬到了群众家门口。

在这一过程中,王家河街道党委先行试点,从3月份起在人口集中的东塬片区和后三河片区设立了两个集中流动服务点,截至目前,已开展流动办公8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6条,上门服务群众220余人次,为群众办理各类手续339件。通过这一实践,有力地拉近了基层党委、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一致欢迎。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