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明谢志华同患尿毒症 肾移植组医生妙手回春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2.25
【版次】第4版:第274期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王益明谢志华同患尿毒症 肾移植组医生妙手回春
同病:相识,相怜,终相爱
本报讯 11月13日上午,一队浩浩荡荡的迎亲车队从卢湾区马当路出发,开往金山新农镇的长浜村。车上贴着大红喜字,新郎王益明胸前别着花,激动得有些说不出话来。他,即将迎娶自己的心上人谢志华。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婚礼。这对新人都曾因尿毒症几近丧命,是高超的医技令他们重获新生。更令人欣喜的是,双双接受了肾移植手术后,在频繁的随访过程中,两名患者从相互怜惜,到相知相恋,直至喜结连理。身为新人的救命恩人兼“月老”,本院泌尿外科戎瑞明医生由衷地感叹:“看到他们能收获幸福,真的很开心!”
同为命苦 同获新生
临近中午时分,金山农家大院里,弥漫着浓浓的幸福味道。新娘单手搀着新郎,在简朴的客堂间里,为含辛茹苦的父母与兄长敬上一杯茶。这杯茶,牵出两个家庭曾经的辛酸故事。
新郎王益明自幼丧母,20岁时常起风疹、面部水肿,到医院检查时发现自己患上了间质性肾炎。唯一的大哥一直悉心照料他进行药物治疗,可不幸还是悄悄来临:服药长达22年后,2006年底王益明的病情突然恶化,肌酐迅速上升,最终发展成为尿毒症。新娘谢志华也是个苦命人。作为家中独女,四年前她在偶然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肌酐升高,并被诊断为尿毒症。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农家原本的安静和谐。
两名尿毒症患者同病相怜,生命的轨迹渐行渐近。2007年,本院肾移植手术组戎瑞明、许明副主任医师为王益明实施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这边,谢志华在历经一年痛苦的血透生活后,妈妈再也舍不得女儿受苦,于2008年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捐一个肾给女儿。肾移植组医生再次为花样年纪的姑娘成功实施了亲属肾移植。
王益明与谢志华,就这样双双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因病结缘 因祸得福
婚礼虽不算隆重,席间却真情四溢。新郎为新娘整好披肩,生怕其受风着凉;新娘则不时为新郎掸下西装上的灰尘。他们肩并肩,向救命恩人――中山医院肾移植组专家深深鞠了一个躬,“是你们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成就了我们今日今时的幸福。”说到动情处,新人们的眼眶都有些泛红。(下转1、4版中缝)
(上接第4版)肾移植后,王益明和谢志华都会每周三去看中山医院的随访门诊。随访次数多了,两人也渐渐相熟。因为比谢志华提早半年作了肾移植,王益明如同大哥一样,叮嘱这个刚做完手术的女孩该吃什么,生活上要注意什么,哪些日子里门诊患者会少一点。从讨论看病配药开始,到后来,两人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多,爱情的种子在这对患者心中悄然萌芽。好消息传到戎医生耳边,他比别人更开心:“我的患者因为疾病而走在一起,真算是因祸得福了!”
今年7月,这对特殊的新人在亲朋好友、肾移植组医生和病友的祝福下,领取了结婚证书。谢志华的妈妈抹着眼泪告诉戎医生,“我没有别的心愿,就希望女儿能和别的小姑娘一样,成个家有个伴,生活过得圆圆满满。”年已耄耋的王家老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小儿子身患重疾这许多年,能跟正常人一样生活,我以前想都不敢想!”
长辈们的心愿,而今已成为现实。
回归社会 享受平淡
没有浪漫的场景,没有豪华的排场,新郎新娘情比金坚的爱情,却感动了许多人。在拉起大红花的农家院子里,村里人纷纷前来祝贺。
肾移植患者婚后能否与正常人一样生活?面对众多人心中疑惑,戎医生肯定地回答:“除了每周三还要继续随访,平日定时定量服用抗排异药物外,他们俩的生活与正常人群没有差别。”至于是否可以生儿育女,专家则表示,“虽然国外有不少类似先例,但因为长期服药肾脏负担过重,想要怀孕生育,还须慎重”。
据悉,婚后王益明将继续打理自己在西塘的小小客栈,接待南来北往的背包客;谢志华则住到他们在浦东的新家,一边在商场里上班,一边照顾年迈的老父。在空闲的日子里,小两口还会一如既往地与肾移植病友们沟通术后康复知识,偶尔远足旅游,享受平淡恬静的生活。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同种异体肾移植的医疗机构,迄今,本院已成功完成肾移植术超过千例。移植患者中,存活时间最长的已达25年,年龄最长的患者已77岁,目前仍健在。肾移植专家朱同玉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固然追求手术成功率、患者的长期存活率,但让每名患者如同正常人一样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才是移植手术医生的最终目标”。
(转自2011年11月14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