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垃圾桶暂解民忧 社区卫生服务有区别 王益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4.23
【版次】第A05版(常州新闻.民声调查)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每天清晨6点左右就要被铁锹铲地发出的巨大噪音惊醒,安阳花苑的一些居民实在无法忍受,日前给政风热线写来了联名求助信,本周,钟楼区政府上线,周一,这一问题便摆到了钟楼城管面前。
据安阳花苑小区居民称,两年前留芳路菜场没有建造时,附近曾有个垃圾房,但菜场建好后垃圾房就拆掉了,现在附近居民的生活垃圾就只能倒在路边的一些简易垃圾桶里,由环卫工人定时清运。每天早晨6点左右,环卫工人就会来铲垃圾,由于垃圾桶里的垃圾太多,环卫工人必须先把桶内垃圾倒在地上,再用铁锹铲进垃圾车,这样一来,不仅铁锹铲地发出的噪音影响居民休息,而且垃圾倒地还造成了二次污染。为此市政协委员吴群毓还专门提交了一个关于留芳路垃圾管理的议案。
这一问题究竟如何解决?有些居民提出,最好还是建一个垃圾房,既整洁又不扰民。然而,垃圾房人人都需要,但人人都不希望建在自家门口,对于这一提议,因选址问题迟迟没能实现。目前,钟楼城管在此采用了一种新型移动垃圾桶,来解决这一矛盾。
据介绍,这种大型带滑轮的垃圾桶,每只价格400元,与之配套的垃圾车,每辆价格则高达5万元。使用这种垃圾桶后,环卫工人可以直接把垃圾桶推到垃圾车上,既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也不会发出噪音影响居民休息。如果这种大型垃圾筒在留芳路口试点后效果还不错的话,钟楼区将在全区范围内逐步推广使用这种移动式垃圾桶。
“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是近年来我市倡导的一种就医模式。但西仓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医疗设施的“缩水”,让家住勤业二村的张先生对此产生看法。
周二,张先生在热线中称,由于西仓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勤业新村离得近,平时有个头痛脑热的,他都到该卫生服务站看病,可他发现,不知怎的,服务站内的医疗设备不仅没增加,反而减少了。据其称,到该卫生服务站看些小毛小病的老年人挺多,几年前,该服务站还配备了B超、生化分析仪等设备,要检测要化验,他也不用赶到大医院,非常方便。可最近发现卫生站只有血常规、心电图、血糖仪等基础设备了,B超没了,其他一些检查也没有了,这让他感到很不方便。
张先生觉得,既然现在提倡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为何家门口服务站的医疗设施“不进反退”?
当天下午,钟楼区卫生局的相关人员便赶到西仓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张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原来,2003年该社区卫生服务站属于西仓街道,其性质属西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来,因为行政区划调整,西仓街道撤销,并入五星街道,而五星街道有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是,原西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变成了现在的西仓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2008年常州市卫生局发布的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在医疗设备的配套标准上有明确区别。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功能是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康复训练,基本医疗等方面,没有要求配备B超机或生化仪,这并不是医疗服务的退化,而是严格按照配置标准执行。
该工作人员称,根据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宗旨,市民需要进行B超等检测项目的,应该到卫生服务中心或是就近的医院,这样做,也是为了保证市民的就医安全,确保检验的准确性。 一芳
点评:垃圾房、垃圾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人都需要,但人人都不愿意把它放在自家门口天天闻臭气,这也是人之常情。目前看来,移动垃圾桶可算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不过,前不久,本报曾报道过新北区类似垃圾桶惨遭“厄运”之事,因此担心起这些垃圾桶的“命运”。但愿市民能像爱护自家的垃圾桶一样,爱护这个“为人人”的公共垃圾桶,让它为人民服务的时间更长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