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区“真金白银”兑现民生承诺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4.24
【版次】第A03版:社会
【入库时间】20140520
【全文】
工作是否好找?五保老人如何安享晚年?群众文化活动是否丰富?这几年,王益区一项项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相继“破冰”,面对全区20万人民群众,王益区将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改善民生,“真金白银”兑现民生承诺。
巧打算盘改善民生“加减法”
“创业初最艰难的时候人都懵了,是小贷政策给了我创业的希望和劲头,要不还真不知道怎么养家糊口呢?”提起当年创业艰辛,孙波笑着调侃道。今年37岁的孙波2001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毕业后他决心创业。“刚走出校门,面对未来是一片茫然。当年从学校毕业后我是啥都干,可啥都没见干成,但是还心高气傲地一心想干出个名堂来,看看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孙波说道。就在他举步维艰的时候,无意中看到王益区人社局组织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宣传,他心中又燃起了创业梦。当年8月17日,在王益区人社局的帮助下,他贷到了50万元的创业资金,解了燃眉之急,孙波的创业之路也就从这“第一桶金”渐渐走向完美。2013年,他的公司参加了我市首届创业大赛获得二等奖,同时也获得了贴息贷款100万的创业资金,再次解决了企业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
在改善民生方面,王益区巧打算盘做好“加减法”。一方面努力保障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做好“加法”;另一方面通过减少群众在就业、住房等各方面的支出,做好“减法”。通过这“一加一减”,使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近三年来,王益区累计完成就业培训5741人次,发放小额贷款1.78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2850人次,劳动力转移就业26949人次。
幸福指数“标注”民生成效
在王益区中心敬老院,每次有外人来时,总能听到熊进财老人的声音。“你说这人老了,腿脚不听使唤了,人也不中用了,要不是来这么好的地方,还都不知道咋活呢……”今年76岁的熊进财是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办冯家河村人,无儿无女,行动不便,也无经济收入,是名农村五保户。之前,熊进财一人住在村子偏僻处的土窑洞中,每天打水要走半个小时,一年到头,换洗衣服也就两套,有个头疼脑热也没人照顾。现如今,住进敬老院的熊进财告诉记者:“这辈子没住过这么好的地方,没享受过这么好的待遇,他们带我去医院检查身体,给我打扫房间、提热水,吃饭、理发、洗澡啥都不用操心,每月还给发钱呢。”现在的熊进财,每天就听听广播,和志愿者聊聊天,没事就到敬老院的生产地里摘摘蔬菜。据了解,王益区中心敬老院是该区唯一的一座敬老院,入住五保老人逐年增加。
近年来,王益区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建设农村互助养老示范点。目前,新建农村幸福院16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并落实了丧葬费补贴政策。2012年,王益区被评为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区。
文化惠民为百姓生活加“码”
市民李女士因为每天都要接送在七一路小学上学的小孙子,结果“养成了”去文化馆的习惯。她平常去文化馆,最爱去的就是图书室,她说:“我平日就爱看书,加上这里的图书室跟超市一样,提的包、买的菜都有柜子给锁着,坐的凳子还非常舒服,你说这么好的环境,我能不喜欢吗?”每天,来文化馆歇脚的、看书的人络绎不绝,这里俨然成了他们休息的一个好去处。退休后没事常遛弯儿的王大爷,累了就喜欢到文化馆里去歇息,他还常给邻居说:“文化馆想的还真周到,没事咱们逛累了去里面坐着歇歇,还能喝点水,挺好的。”
在改善民生的同时,王益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辖区“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农村(社区)文化室、图书室和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了全覆盖。另外,该区也率先实施了文化人员免费培训,文化器材免费配送的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市率先创建的“社区文化大广场”和“农村文化大舞台”让百姓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