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益在虚荣与骄横中沉沦

王益在虚荣与骄横中沉沦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4.0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新商报

【出版日期】2010.04.08

【版次】第57版(商报深读)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王益非常享受“北大著名教授”的身份。越来越多的人说他是“水货”,他却说:“关于证券的行业规则,没有人比我更熟悉。”3月30日,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证监会原副主席王益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审,法庭上,检方指控他受贿1190多万元,对于该指控,王益的辩护律师许兰亭表示,他本人“没有异议”。据现场人士描述,当满头灰发的王益走进法庭时,曾扫视旁听

王益案以主角登台认罪低调结束案件的一审庭审,然而诸多悬念仍未解,且案件本身,因刘芳菲等人的牵涉其中,从而多出了许多娱乐化味道。

原国开行副行长王益受审,本是正常的经济案件,但随着刘芳菲卷入,整个案件便忽然变身——人间四月芳菲何曾尽,姹紫嫣红开遍九九艳阳天。这案件多了几分桃色的暧昧,审而未判的结果似乎已经不再为人们更多关注,人们更好奇的是“央视三姐”刘芳菲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其奢华一面也被深入挖掘,更多公众似乎都希望瞧瞧大明星的绝对隐私。

从目前的各种说法可以归纳出一点,那就是刘芳菲和王益是正常恋爱——据说当时王益已离婚、刘芳菲也是独身,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这一切都无可厚非。于是正常的郎情妾意男欢女爱,才子兼“财子”的王益和称得起美女佳人的刘芳菲两情相悦,乃至后来谈婚论嫁,都在正常的道德范畴之内。只是两人的柔情似水最终未能佳期如梦,据说是遭遇王益的儿子棒打鸳鸯之后,两人劳燕分飞。这一段本来可以就此画上句号的情感,却因为王益受审,港商交代的200万元“房款”而被从淹没的历史中重新钩沉出来,而此时的“刘三姐”多少有些哀哀凄凄,幸好有阿忆、赵忠祥等人挺身而出,为刘妹妹作证:人家那是真感情!

真感情假感情的事情,其实没有啥必要去刨根问底儿,因为“财子佳人”组合,如今早就是一种风景线,凡大款身边,似乎从来就不缺少与美女明星搭边的绯闻或真实,更何况王益其人,虽然其貌可谓不扬,但是少年得志手握实权财力雄厚才气不凡,这样的离异男人理所当然会成为很多女子眼中的“钻石王老五”,貌似“刘三姐”也未能免俗罢了。一如如今女子择偶,相当一部分会要求男方有房有车,至于才气人品相貌,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心态之下,那些都是次要的。

权色纠结不是王益一个人的事,现在的“中国贪官生物链”里,似乎这是一道永恒风景。刘芳菲多少有点“倒霉”,风花雪月的陈年旧事早就风干了,生生被人拉扯出来,铺陈泼墨勾皴染点,成了一幅小资味道十足的中国画,全民观瞻评头论足。其实更多人该在窃笑——诸如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等人,据说身边同样有美女如云明星若干,因涉及个人隐私,这些明星都被有效地“隐蔽”起来,她们仍可以在公众面前摆出一副清高脱俗或纯情无限的面孔……

权力与美色之间的纠缠,已经被证明会让案件本身变味,但是类似的故事仍会流传。王益不会是最后一个贪官,刘芳菲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绯闻对象,出来混总要还的——贪官总会落马,而傍贪官、大款,也迟早会露出马脚。文/曲宏波

据报道,当天,检方共有6名检察官出庭,因王益未聘请律师,北京一中院为其指定了曾经为刘晓庆税案辩护的知名刑事律师许兰亭出庭辩护。检方指控,1999年11月至2008年2月,王益利用其担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的职务便利,接受云南昆钢朝阳钢渣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宏等人的请托,在企业经营、申请贷款等事项上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索取、收受上述人员钱款1196万余元。检方提出,应以受贿罪追究王益的刑事责任。

此前的2008年6月8日,王益被中央纪委专案组控制,随后被“双规”,2009年1月因涉嫌受贿罪被捕。同年2月,中央纪委监察部通报称,王益利用职务便利为其亲属及他人经营活动谋利,收受巨额钱款,已对其实施“双开”并移送司法机关。当天,一中院并未当庭宣判。随后,王益辩护律师许兰亭告诉记者,一审判决的结果最迟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出来,其他问题得等案件审理结束后才方便透露。

据悉,王益被捕前,外界就传言其与一些证券公司的违规操作有关。但是,检方指控王益只有一项罪名——受贿罪,王益的犯罪事实主要集中在权钱交易方面,也就是利用职务便利,收取他人好处,为他人谋取便利。而检方的指控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损害国家证券行业发展和国家利益,也未涉及到太平洋证券和“涌金系”等内容。

“29岁干部”王益

在很多人眼中,王益属于那种年少得志的干部。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54岁的王益,出生于云南省一个普通白族家庭。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王益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直到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王益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工作,29岁即担任秘书职务。王益在中顾委秘书的职务上工作了7年,从1985年至1992年间,因工作关系,王益认识了许多省部级官员。“这些人脉资源,与他后来能在证券界取得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一家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

1992年10月,36岁的王益担任国务院证券委办公室副主任。据悉,当时的国务院证券委并无实权,主要任务是协调各部委的关系。当时王益曾为继续留职还是辞职下海而犹豫不决。最终,1993年,王益加入到了海南的淘金热潮中,而且没有放弃公职身份。但不幸的是,王益赶上了海南地产泡沫的破灭,以失败告终。

生意上的失利让王益反思自己的选择。“他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应生意场,办事求人的滋味很不好受,那两年多的从商经历让他疲惫不已。”一位国开行人士称,王益对于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的深刻认识就从这一短暂的下海经历中取得。

1995年11月,39岁的王益出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成了最终实至名归的权力拥有者。而这一阶段证监会还处于初创期,王益分管了发行、基金等最为核心的部门,位高权重。王益在证监会期间,在证券界建立了深厚的人脉关系,不仅提拔的数位官员在他离任后仍担当要职,且在证券业界也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位知情人士分析称:“凭借曾经当过证监会副主席的资源,王益掌握了大量的内幕信息。”

“教授”王益

1999年2月,王益被调离证监会进入国家开发银行。入国开行以后,王益“以前是搞证券的,突然进入银行业,按理说会有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但王益很快就把他主抓的领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和程序,弄得很透彻了”。对于上述说法,一位银行界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在国开行不可能和他在证监会那样如鱼得水。也有媒体报道称,王益在国开行并不得志,一直郁郁寡欢,真正理解他的是证券行业的人。

或许正是在这种不得志的状态下,王益开始想在其他方面找到些许平衡。据报道,1998年,毕业了14年的王益再次回到了北大,应邀担任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后来还担任首届EMBA班的班主任。王益非常享受“著名教授”的身份,如果他出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常常提醒那些初次见面的人,王益的身份不仅是国开行副行长,还是“著名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

随着光华管理学院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海归经济学家在这里授课,本科和硕士专业为历史、在职博士读了经济学的王益,经济学功力弱处越见显露,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感觉到,王益的学术角色是个“水货”。据媒体报道,一位经济学家在听过王益的公司治理课程后,认为“他并不懂得公司治理,可他按照自己早年下海后的一些感想,把公司当成了一种猎取金钱的工具”;“感觉台上讲课的不是一位副部级官员,而是一位混迹江湖的老大”。

只有了解王益很深的朋友才明白,王益的多才和夸夸其谈背后,隐藏的是放肆、虚荣和骄横的性格。一位经济学家和王益交往不久,就收到王益赠送的他自己主编的若干本证券行业的著作。这位常年在美国的经济学家不懂事,与王益开玩笑,说他分析的是“初级市场”。王益当场就给他脸色看,说他从国务院证券委办公室做起,还在海南涉身股市,又做了证监会副主席,说“关于证券的行业规则,没有人比我更熟悉”。

“音乐家”王益

如果说博士学位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还多少给王益的教授头衔以一些真实分量,那么王益在“音乐家”角色下的演出,更像是一场场面宏大的闹剧。

王益曾表示,以前他是个“乐盲”,2002年和朋友去青藏高原旅行时,被壮丽的祖国山河激活了身上埋藏已久的“音乐基因”,于是,他从最基本的记谱、电脑作曲软件使用等开始,直到成为“非著名作曲家”。

2006年至2007年,王益“谱曲”的大型交响乐《神州颂》开始在全国巡演,并大获成功。有统计显示,仅在2007年,中国交响乐团就演出《神州颂》35场以上,演出收入超千万元。

这位新星作曲家的艺术生涯在2008年戛然而止。2008年6月,王益被双规。原本计划于6月24日在深圳音乐厅演出的《神州颂》,被主办方撤换,从此成为绝唱。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