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益:“低碳女孩”有个低碳的家

王益:“低碳女孩”有个低碳的家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2.2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新华每日电讯

【出版日期】2010.02.26

【版次】第14版 (草地周刊·说人解史)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低碳生活”是“被包装”的时髦词汇,其实就是“勤俭节约”

(2010-02-26) 草地周刊·说人解史

几年前因为“碳排放清单”被广泛报道的白领女孩,如今依然在坚持着“低碳生活”。她把这种坚持理解为“习惯”,一个节约之家帮她养成的习惯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强晓玲

“其实我的这种‘低碳生活’是‘被包装’的时髦词汇,这是中国人从来都不缺少的传统美德,几乎每个孩子从小都在接受的教育——‘勤俭节约’。”

王益,几年前因为“碳排放清单”被广泛报道的白领女孩,如今依然在坚持着“低碳生活”。她把这种坚持理解为“习惯”,一个节约之家帮她养成的习惯。

“我爸每天早上7点出门,步行50分钟到单位,用他自己的话讲‘一来锻炼了身体,二来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一举两得。’夏天他在办公室一般是不开空调的,即使开了那也肯定是在28摄氏度以上。他经常会倡导家人做到‘几个一’:‘少买一件衣服,少用一次洗衣机,少下一回馆子,少开一次车……’”

这是王益博客上记录的“家庭低碳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简便易行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正通过她的博客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接受,并甚至付诸行动。

环保之家拼的就是“低碳”

在王益家的卫生间里有一个巨大的储水桶,用来收集洗碗洗衣服甚至洗拖把的水,然后用它冲厕所,“这个节水习惯在我家一做就是十几年。水的利用环节越多,爸爸妈妈越有成就感。”王益说在自己上初中的时候,突然遭遇了冬天不冷,夏天极热,没有春夏的气候现象,媒体舆论的焦点聚集在了“厄尔尼诺”、“温室效应”,王益家人朦胧感觉到自己的点点节俭行为是在为“地球减负”。

“从那时开始,爸爸妈妈的‘节俭’行为越发起劲了。”

王益认为自己的“低碳生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自然少不了爸爸妈妈的‘示范带头作用’,我爸总是带头做好每一项关于环保、节能的小事情。”

王益的博客中记录着:爸爸会把一些“家庭节能减排”小贴士贴在家里客厅的屏风上,以便督促不认真执行“条例”的其他家庭成员。

他每天严格执行着“条例”上及自己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洗脸水用来擦桌子,抹地板,之后的水用来冲厕所;洗菜最后一道水用来洗碗,洗碗的最后一道水又用来冲厕所,尽量提高水的利用率;甚至在“小企鹅”(烧开水的)烧完开水灌进暖水瓶后,他还会立刻接点凉水,用“小企鹅”的余温“热”点刷牙水;家里的节能灯泡等瓦数均不超过20瓦(当然写字台台灯除外),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纸张正反面用两次;做饭的时候,总是合理安排,不用大火,少油,清淡不仅仅是为了健康,也是为了碗好洗,不用洗洁精,还不用大量的水冲洗;同时坚决要求不能“剩饭”,科学控制食量,以达到减少能源的重复使用次数和粮食的不必要浪费……。

“我妈的‘低碳’小窍门也值得推广。”

王妈妈很少用餐巾纸,几乎不用,她每天兜里揣着一块花手绢用来擦嘴、擦手;她能用她的一双巧手,把王益穿不了的,甚至穿坏了的衣服改改,变成自己的,别人一准儿看不出来是改过的;她还能把实在不能穿的,做成抹布、拖布,总之衣服的利用率也得到最大化。王妈妈对烹饪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小窍门更是津津乐道,她会用电饭锅煮鸡蛋,开锅之后断电,不揭锅盖,一会就熟得刚刚好,“她蒸米饭时会用水先浸泡,再用开水蒸,这样不但节省不少能源,还不破坏米的营养。”

“爸爸妈妈总是能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总结怎样做更省水,怎么办更节电。”王益说,他们还会互相监督、相互提醒,“在这种‘高压’监管下,我和姐姐从小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低碳’的好习惯,并且在后来的生活中将它‘发扬光大’。”

例如姐姐的“勤俭节约”经验在王益看来更是细化,什么减少开冰箱门的次数啦,衣服要手洗啦,一次不要洗一件啦,随手关灯啦。

继续自己的“低碳生活”

“家用能源0.81吨,地面交通0吨,空中交通0.30吨,资源消耗0.28吨,总量为1.39吨。这便是王益,一个普通的城市女孩平均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而据统计,我国人均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吨。”

这是《新华每日电讯》先前新闻报道,当时刚刚大学毕业的王益通过计算自己的“低碳生活”,告诉人们碳排放量的高低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以此来警示在遏制全球变暖中普通人所能担负的社会责任。

“我并没有觉得‘低碳’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相反我认为我目前的生活很健康。”现在王益的“低碳生活”一如既往。“我坚持自己带饭,用自己的饭盒和筷子,从不用一次性的餐具;买东西能放进大包里的坚决不要塑料袋,放不进包的抱在手上也坚决不要塑料袋。”在国家没有限塑之前,王益一家出门购物早就在使用自制的布兜,约束自己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王益的公司在一栋写字楼的18层,乘坐电梯时只要有人按下19、20层或者17、16层时,“我就会毅然决然地跟下去走楼梯。当然,5层以下,我是不坐电梯的。”王益在办公室里坚持用洗了抹布的水浇花;洗手时严格按照自己的节水方法;洗手或上卫生间时能看见就不必开灯,“开着门的亮光就可以了,我已经和办公室的人悄悄对比过,只有我这么做,偶尔还遭上点白眼。”

“我实在怕一些还可再利用的纸张什么的被浪费掉了。”王益在办公室里经常会默默的干一些额外的工作,她将办公室里的打印纸分为ABC三类,A类是没有用过的新纸,B类为用过一面的打印纸,C类为两面都用过但仍有空白的纸张。她每次都要将B类纸按打印程序摆放整齐,“否则打印出来出了错,反对我这种行为的人该有话说了。”同时她还会将C类有空白的纸用剪刀剪整齐,用小夹子一夹做成便签纸。王益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放着可以用来提示或记录电话的自制简易便签,“很方便的。”

“我反对开车,一般能步行到达的我决不坐车,能骑自行车的时候坚决不打车。”尽管王益每天上班路途遥远,20公里的路程几乎是从西安的南郊穿城至北关,但每天骑一段自行车再坐一段公共汽车的王益还是觉得很有盼头,“因为西安的南北线地铁就要开通了,到那时我上班的时间可能就要缩短一半。”面对“想不想买汽车来解决上班路途遥远”的问题时,工资收入并不低的王益笑着说:“等相关技术成熟了,我会考虑买辆电动汽车代步。”

王益说,“其实我是一个生活很简单的人,我只是不想浪费更多的资源,我想用更少的水,更少的能源,做同样的事情。”

环保生活让内心更快乐

现在在王益眼里“低碳生活”并不仅仅是自己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减少碳排放。“‘低碳’不是一种时髦的概念,我希望它成为全社会一种发自内心的生活习惯。”

有一年“十一”,王益与大学同学结伴游览五岳之一的华山,在上山的过程中她们发现尽管华山风景峻秀,但并不妨碍许多素质不高的游客随手丢掉的垃圾落在山路上甚至坠入险谷。看着许多工作人员在山涧之间以很危险的动作在捡寻垃圾,王益和同学商量后决定,下山时捡垃圾带下山。

“其实我们早就准备了许多垃圾袋,是准备在登山的过程中装自己的垃圾的,刚好派上用场。”下山时,王益和同学认真地捡拾着游人随手扔掉的纸巾、食品包装纸、饮料瓶、塑料袋……“大自然的美景真的被太多太多的垃圾给破坏了,看着工作人员那么辛苦地捡垃圾,我们觉得我们可以顺便帮他们一下,并不妨碍览景兴致。”看着两个瘦弱的小姑娘从山上下来,一人拎几个垃圾袋认真地捡着烟头、废纸,许多游人被这种行为感动了,“尽管没有人加入我们的行列,但起码他们可能不会再随手丢垃圾了。”一些正在扔烟头的游人在得到王益她们的善意提醒后并没有表现出反感,而是不住地点头表示“知道了、知道了”。

“其实大家内心都是善良的,很多事情是需要有人来带头做的。”在她们行至半山腰时,一队结伴出游的大学生加入了她们捡垃圾的行列,“现在的大学生真的不缺少社会责任感,只要是他们认同的,就会积极参与。”王益说。

“在一次次的环保行动中,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现在的王益又增加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周末时与家人一起去西安南郊爬野山,每次她都会照例带上垃圾袋,在感受了登山乐趣之余一路捡垃圾下山。“现在我们不少山友都有这种习惯,这种没有专门环卫人员管理的野山,如果没有人自觉地将垃圾带出,用不了多久,美景就不复存在了。”

“目前我生活的城市好像还缺少一些NGO那类的环保组织,如果有我会积极参与的。”王益现在越来越觉得应该有这么一个组织,能将像她和她的家人一样热衷环保和“低碳生活”的人组织起来,去参与更多的环保活动,让更多地人自然而然地加入进来。“低碳不是附庸风雅,不是遥不可及。实际上,低碳就在你我身边。低碳生活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有没有想到要这样做,难的是你愿不愿意为低碳而改变自己固有的浪费的生活习惯。”王益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人像王益一样,在欣赏美景之余带走垃圾,愉悦心情。

新华社资料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