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十五”王益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巨大

“十五”王益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巨大

作者: 出版日期:2006.04.2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铜川日报

【关键词】 经济社会发展 铝箔厂 商业广场 地方财政收入 项目建设 年均增长 招商引资 筹措资金 成效显著 经济指标 

【出版日期】2006.04.2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十五”期间,王益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紧紧抓住加快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这条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两大战略,突出招商 引资、项目建设、环境整治三项重点,积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使全区经 济和社会发展迅速跃上快车道。“十五”时期,该区经济指标实现了三翻番两 增长,GDP由2001年的30333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57000万元,年均增长 11.6%;地方财政收入2005年完成2902万元,较2001年的1379万元翻了一 番多,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由2001年的64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 亿元,翻了近5番,年均增长101.1%;规模以上经济2005完成产值1.2亿 元,较2001年的3375万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38%;农民人均收入达 2261元,较2001年的1.730元增加了531元,年均增长5.6%。2005年,王 益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6.6%,固定 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58%,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47%,农民人均纯收 入同比增长13.4%,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这六项经济指标增幅 居全市第一。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有自己强大的工业做 后盾。王益区依托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连片开发建材小区,培育建材骨干企 业,先后使建秦公司、骊山水泥、秦俑水泥等龙头企业落户,一个出产水泥、 石灰、石粉、石渣的建材工业园区初具雏形;做大做强服装牌是王益区振兴区 域工业的又一具体实践。该区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组建服装行业协会,引导 金针、华信、天利三家服装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竞争 力,年产量达200多万件,产品远销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十多个国家。 2005年,华信服装有限公司又与陕西零七制衣公司联姻,建成4万套西服生 产线,填补了本地市场空白;利用煤层气发电是王益区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 循环经济的一大举措,投资2400万元建成的华辰煤层气发电站已于2005年6 月17日正式并网发电,年可发电2500万千瓦,实现产值1200万元,利润 800万元;铝箔厂是王益区上世纪90年代建起的区属企业,因设备原因,企 业自建成之日起就被迫关门。2002年,王益区招聘落实技术人员,招商引资 4000万元完成了对铝箔厂的改制。2003年铝箔厂单零箔研制成功投入市场, 2004年双零箔研制成功,填补了我省没有铝箔企业的空白,建材、服装、铝 箔己成为拉动王益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非公经济发展迅速。王益区地处铜川市经济、商贸、金融的中心,发展三 产和非公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王益区积极实施“两手抓”战略:一手抓非公 有制企业建设,按照“退二进三”的路子,借助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个人集 资等渠道筹措资金,先后改建、扩建、新建了民乐商场、祥源商场、海星超 市、家福乐购物广场、怡康医药超市等一大批商流企业,在中心地带建起了海 星星光百货、中心区商业广场等专业化商场;在城镇中心地带兴建农副产品、 牲畜交易、生产资料等综合性区域市场;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业,打造服务业的 强势企业和品牌。先后引进愚公新天地、东山羊天然食府、日升餐饮集团、五 一大酒店、阳光假日酒店、海天洗浴中心等一批餐饮娱乐企业。支持和发展农 村服务业,塬畔、梁家塬、赵家塬三个村农民办起农家乐,在为成里人服务中 使自己钱袋子鼓起来。一手抓非公有企业发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 导非公有制企业创新制变、管理和技术,走生产型、科技型发展路子,促使企 业管理由粗放型向集中型,经营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总 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对全 区GDP的贡献率已达40%以上,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70%以上,成 为王益区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的最大亮点和增长点。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扩大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建设,是破解发展“瓶颈” 的重要途径。王益区每年确定10件大事和20项兴区工程,把任务分解到部 门,责任量化到个人,实行定包抓领导、定包抓部门、定驻地代表、定工作职 责的“四定”制度,以项目建设上的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跨越。将招 商引资作为聚集吸引项目的主要途径,突出建材、服装、铝箔三大支柱,抢抓 机遇,超前策划,组建招商小分队,综合运用电子招商、中介招商、亲朋招 商、政策招商、民间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形成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建设 一批的良性循环。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一项永不峻工的工程来抓,实行 “一个窗口对外”和重点项目挂牌保护,设立客商服务和投诉协调中心,使王 益区成为客商投资的聚集地。2003年以来,共签约引进项目95个,涉及资金 11亿元,其中已完成和在建项目66个,累计落实到位资金7.48亿元。2005 年,签约招商项目33个,涉及资金5.7亿元,完成和在建项目28个,到位资 金2.58亿元,其中海星126分店、华辰煤气层发电、国贸大厦等1000万元以 上的大项目就有6个,这些项目已成为王益区经济持续攀升的新支点。 农村经济稳步推进。王益区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抓菜”的思路,大 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特、精、活”的三农发展 新路子:推广“四大”技术,建成优质苹果基地4万亩,加大干鲜果栽植和指 导力度,2005年新增干鲜果8000多亩,“地头田畔干鲜果,房前屋后钱串 串”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以齐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落户为契机,投资100多万 元建成区、乡两级畜牧防疫体系,大力发展养殖业,全区牛存栏3100头、其 中奶牛450头,饲养羊6100只、猪7200头、鸡15万只,市场+公司+农户的 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典范;发展蔬菜产业是王益区促进农民 增收的又一成功实践,区上以优质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先后建成了塬畔、赵 家塬、川口等无公害示范基地,全区蔬菜种植面积7500亩。以干杂果和奶牛 为主要产业的孟家塬沟坡经济项目区已形成沟道核桃沟坡枣、埂边柿子塬上 桃、庭院奶牛门前菜的新格局。 城市管理取得重大突破。实施了青年路棚户区改造、体育场防尘改造、漆 水河景观改造等重点工程,拓宽改造了黄陈公路、黄环公路等城乡主千道,建 成了方舟广场、中心区商业广场、邮电广场。2005年,启动了青年路北公房 棚户区改造、商业步行街、宾馆片区改造、川口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程,使城 市服务功能大大提升;加大管理力度,实施背街小巷净化工程,建成了红旗协 康巷、桃园光明巷、七一老苗巷等5条文明卫生小巷,大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投资100万元安装轮廓 灯、射灯、喜庆灯等灯饰800余盏,新增亮点165处,城市面貌发生了突破性改观。农业综台开发、退耕 还林、人畜饮水、农网改造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王益区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头,筹资1256万元,新建教学楼、综 合实验楼、学生公寓楼8栋,维修改造中小学23所,完成危房改造15000平方米,建成省级教育强乡镇 2个、示范成人技术学院1所、示范中心小学4所、艺术特色学校2所;加强医疗体系建设,改善了区医 院、黄堡医院医疗条件,投资200万的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于2005年4月20日投入使用,正常开展免 疫预防接种和常见病防治等10多项业务,进一步提升了应对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广场文化、社区 文化、村镇文化蓬勃开展。发展文化产业,耀州窑陶瓷文化园区、老市区文化服务园区初具雏形;公民道 德建设以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先后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文化先进区、“两 基”达标区等殊荣。 积极解决各类社会问题。该区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解决了一大批停产企业的遗留问题,盘活了其闲置 资产,同时区政府采取逐年清退的方式,解决了铝箔厂拖欠几百万元职工集资款问题,扫清了该企业发展 障碍,并赢得机遇,盘活了企业。该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解决了拖欠干部职工的工资,并妥善解 决了干部职工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问题,解决了众多职工上访问题,安定了人心,稳定了大 局。

3 0
推荐内容